导言
如今,许多家庭会选择让姥姥来带孩子,这样的做法,减轻婆媳矛盾确实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然而,这样的选择背后也潜藏着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尤其是 对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亲情认知与家庭关系的塑造方面。
01
莉莉和丈夫因为孩子的一句话,冷战了好几天。莉莉觉得自己需要冷静一下,于是决定带着孩子回娘家待几天,避免进一步发生争执。
然而,那个晚上,当丈夫给孩子讲睡前故事时,他借着这个机会对孩子说道:“等你长大了,要记得多孝顺奶奶。”
孩子一听,显得有些疑惑,问道:“可是我小时候是外公外婆带我的,奶奶没有怎么照顾我,怎么现在说要多孝顺奶奶呢?”
丈夫听后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耐心地解释:“因为爸爸和你有一样的姓,而爸爸是奶奶生的,所以你应该对奶奶更亲近些。”
但是孩子显然还是没有理解,继续说:“奶奶好像很少来看我,外公外婆倒是经常给我买零食。”
丈夫听了后,语气稍微严肃地说:“奶奶是我们家的人,而外公外婆算是外人。”
话音未落,莉莉正好从旁边听到了这一句,她气愤地冲丈夫说道:“你这是在误导孩子!
奶奶怎么对待孩子是她的事,但我的妈妈这么辛苦地照顾孩子,居然被你说成‘外人’!”
丈夫一听,立马显得有些不高兴了,抬起头用一种理所当然的语气说:“在中国传统中,女人嫁到婆家,孩子生下来自然是属于婆家的。娘家的人是外姓人,我说外公外婆是外人,有什么错?”
这一番话让莉莉彻底失控,愤怒地反驳:“这哪是什么传统,你这分明是大男子主义的思想!”
两人情绪激动,争吵愈发激烈,最后不仅争得面红耳赤,连站在一旁的孩子也被吓得大哭起来。
02
为什么莉莉的丈夫会有这样的想法?他为什么会觉得,孩子的姥姥是外人,奶奶才是一家人?而且,放眼到很多家庭,其实多少也都存在着这样的观念。
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许多家庭中,传统的文化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尤其是在一些比较保守的家庭中,存在着这样的看法:女性嫁到男方家后,必须承担照顾公婆的责任,而娘家的长辈则被视为“外人”。
这种观念不仅源自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还根植于家庭中的性别角色分工,认为妻子在婚后应该完全融入丈夫的家庭,而娘家的成员永远是外姓,尤其是母亲,照顾孩子不应被视为应得的权利,而是“外人”的付出。
男女不平等的家庭文化
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尤其是父亲的角色,通常是家里的决策者和权威,而母亲则往往被视作附属角色。
这种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使得丈夫自然把奶奶视作“家里人”,而把姥姥视为“外人”。
更进一步,由于孩子的姓氏通常随父亲,这样的观念便有了更加深刻的文化根基:父亲的母亲,即奶奶,是对孩子至关重要的长辈,而母亲的母亲,即姥姥,则只是一个提供帮助的外人。
“传宗接代”的思想
传统上,中国社会对“传宗接代”的观念相当强烈。尤其是男方家庭,认为娶妻生子不仅是为了成家立业,也是为了延续家族的香火。
因此,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肩负着“传宗接代”的使命。而奶奶作为父亲的母亲,参与了这一过程,因此被认为是家中的重要成员。
相对而言,姥姥作为母亲的母亲,尽管为孩子付出了同样的心血,但却在传统观念下被视作“外人”。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传统思想早已不适应现代家庭结构与家庭观念。
无论是奶奶还是姥姥,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她们都为家庭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不应因性别和出身不同而产生地位上的差异。
03
那么,如果一些成年人在对待家中姥姥与奶奶时,会特意厚此薄彼,那对孩子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影响亲情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行为和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对亲情的理解。
如果父母在对待姥姥和奶奶时存在偏见,孩子很可能会认为,家庭成员的亲疏关系是由姓氏和性别来决定的,而不是真正的血缘和情感联系。
久而久之,孩子对“外人”的态度也会变得冷漠,这不仅影响孩子与老人之间的关系,也影响孩子对亲情的理解。
影响孩子与长辈的关系
在家庭中,孩子和老人之间的关系通常是通过父母的引导和示范来构建的。
如果父母对某一方长辈有所偏袒,孩子与该长辈的关系可能会疏远,甚至产生隔阂。
尤其是在姥姥和奶奶这两个角色之间,孩子可能会感受到父母的态度,从而对姥姥表现出不耐烦或抗拒的情绪,影响到亲情的培养和传承。
影响家庭和谐
家庭关系的和谐不仅仅取决于父母之间的相处,还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密切相关。
如果父母在家中制造了不必要的分裂,孩子无形中也会感受到家庭氛围的紧张和冷淡。
这样不仅不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也容易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不同家庭成员产生偏见和排斥,影响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果妈寄语
无论是奶奶还是姥姥,她们都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不能因为性别和血缘关系的差异,而对她们的付出产生偏见。
摒弃传统的陈旧观念,平等对待每一位长辈,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也能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念。
©图源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果妈,家庭教育指导师,专注分享育儿知识、亲子教育经验、婚姻家庭感悟,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