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恩格尔系数在中国效应面前失效
多年来,外国评判一个国家是否发达的标志,便是其国民食品消费支出的占比。他们认为这个占比越高的国家就越不发达,可是这种概念却在我国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实际上,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在学界有一个专业的名字,那就是恩格尔系数。这个于19世纪总结出来的概念,在当初也是很有道理的。
毕竟饮食本应是人类生存最大的需求,只有吃饱喝足才能有更高的精神需求。而这种数据反映到现实生活中便是,收入水平越高的家庭,便会有更多的余钱用于其他的花销用度。
而早在2020年时,就有专家将中美两国的恩格尔系数进行了比较,其中提到中国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为6397元,可美国人均居住消费支出8529美元当中,恩格尔系数仅为13.2%。
所以从学术上来讲,美国民众是要比中国民众过得更加幸福,因为他们在饮食之外的支出很高并且项目多样。可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用恩格尔系数评判两国生活水平是很不合理的。
毕竟,我国在国际上可是拥有知名的中国效应的,所以恩格尔系数不适用我国就是个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原来,在此之前咱们的中国效应就已经让国际组织很烦恼,就以2023年来说,一方面我国的GDP当年已经高达17.7万亿美元,工业规模也是G7国家难以达到的水平。
可是如果将我国的人口计算在内,就会发现我国的人均GDP只有中高收入国家水平。而咱们之所以这么特殊,主要就是因为我国不仅制造业出众,还拥有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商品在中国就这么简单的一进一出,就足以让我们拥有异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数据了。这时,无论是把我们放在发达国家的数据当中,还是把我们列为发展中国家,就都会使得其中的数据发生异常了。
所以每一次国际组织计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现状时,基本上都需要先将中国的数据给摘出来,可见我国的国情是多么特殊。
而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好与坏又怎么能通过简单的恩格尔系数来体现呢。况且不说别的单论饮食支出,咱们也是有很多能站得住脚的理由的。
首先,美国与欧洲众多国家都是众所周知的美食荒漠,虽然煎牛排等食品也很吸引人,但没有人能天天吃这些食物。如果当地没有足够多样的美食,人们当然能简单的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了。
可是我国就不一样了,作为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各地其实也拥有着各种不同的饮食文化,这些特色食物在短时间是很难享受完的。
为了进一步的感受美食的魅力,我们在饮食上的支出自然会肉眼可见的提高了,可这难道就说明了我国民众过的不幸福吗?实际上,咱们对美食的青睐,就是恩格尔系数怎么也参不透的中国效应。
饮食消费支出高不代表国家不发达
饮食消费支出占比高不代表不幸福,因为我们并非被迫而是心甘情愿把钱花在“吃”这个刀刃上。
在将我国的数据列入国际队列之前,外国组织一致认为恩格尔系数大于0.6的国家,其民众大多生活处于贫困状态,0.5~0.6之间属于温饱状态,而只有数据来到0.4~0.5之间时,居民生活才算进入了小康。
可在我们的中国效应面前,这些数据一下子就不好使了。你知道吗?2005年时,我国北京、广州、山西三地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2%、37.31%、和33.5%。
如果按照概念来讲,山西应该比北京和广州的生活质量更高,民众也更加富裕,可地区间的经济水平以事实数据告诉我们,不是咱们错了,而是系数不顶用了。
甚至更夸张的是,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大家对吃的其实就越重视,而饮食消费支出的占比也就越高。
不过对此也有人要问了,咱们为什么会在饮食上也能形成中国效应呢?
原来,比起虚无缥缈的系数,我们更在意个人的获得感,这种数据要更加的贴近国人生活更具温度。并且,我国的恩格尔系数还不只会受到地区的影响。
一般来说,每当冬季来临时民众的恩格尔系数也会随之上升。咱们常说冬季就是长膘的季节,其实就是因为我们为了能对抗寒冷的冬季,往往会摄入比以往更高的营养物质。
而随着在饮食上的支出越来越高,恩格尔系数自然就会升高很多了。此外,我国民众心中也不会认为凑合吃的人能富过吃得好的人。
结合种种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恩格尔系数虽然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但却不能将一言将一个国家的国情蔽之。需知任何一种所谓的经济理论都是与当时的时代挂钩的。
即使是家喻户晓的恩格尔系数,也难逃时代的限制。如今已是新世纪,很多事情的发展要远远超出当年的预想。
所以作为国人,完全不必要担心什么恩格尔系数。因为生活是自己的,到底幸福不幸福别人说的不算。而对于外国人来说,如果他们真的愿意尊重事实,就该重视中国效应,深刻探究为什么系数在中国不顶用。
如果某些人只是想挑事,用所谓的系数去否定中国这么多年取得的成绩,我们其实也无话可说,毕竟咱们永远都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说到底,人们的幸福感不是说出来的,而是身临其境后感受出来的。
幸福感不该让外国概念来决定
外国人喜欢用恩格尔系数说我们,其实我们也可以用国民幸福指数谈谈他们的现状。西方国家如今就在以身作则,表明国家富强并不意味着人们就过的很开心。
说起国民幸福指数,其实它出现的时间也不短了,其作为反映国民生活质量和幸福程度的指标,其实早在1970年被被提出来了,而后确实也被许多国家都认可了。
从上一年联合国相关组织公布的全球幸福报告当中,我们可以发现芬兰已经连着7年被认为是“最幸福国家”了,而咱们认知当中的强国美国,排名却只有23,至于被称为发达国家的日本更是排在第47位。
其实除了美国比较出人意料之外,德国的位置也是十分尴尬的,因为在欧盟给出的权威数据当中,就提到了保加利亚、德国和希腊是“最不幸福的国家”。
自家人更懂自家人,既然欧盟都发话了,那德国的现状自然就好不到哪去了。不过说实在的,这也不能全怪某个国家,毕竟欧洲的税收制度十分夸张。
你知道吗?欧洲的企业所得税率能在10%-30%以上浮动,大家赚的钱有相当一部分都得上交欧盟,而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也并不低,比利时的最高税率甚至能超过50%。
将心比心,如果自己劳动所得的薪酬最终有一半都需要支付各种税款的化,那么让谁来都不会感觉自己过的很幸福的。并且由于自己的薪酬被抽出去了许多,他们的饮食消费自然也就会受到影响了。
谁都知道没钱了就要省着花,钱一下子少了一半,不更得省吃俭用了吗?所以虽然欧洲和美国的恩格尔系数比较低,但从生活质量上来讲,他们真的不一定就比我们更加惬意。
与西方国家相比,更在乎民众切实生活的我们,在国民幸福指数上的表现,必然是整体持续向好的。
而我们也是有证据支撑的,早在2022年时,来自清华大学的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就联合发表了一则报告。
其中提到,他们在联系了个人的家庭、生活以及环境三要素后,根据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方面的需求总结出了27项研究指标,而结果现实,无论是主观幸福感受还是客观生活质量,我国都是成绩更佳的。
甚至“人民城市幸福指数”的数据,是能在全国283个城市内得到验证的。所以说外国组织如果真的想知道中国民众过的好不好的话,就应该来到中国切身体会一下。
数据是能作假的,报告可能是存在水分的,但自己的亲身体验是不会骗人的。他们可以质疑中国效应是编造的概念,但既然有了疑问,就更应该去进行验证。
总之一句话,就算让19世纪的恩格尔来到21世纪的中国,他也要怀疑自己提出的系数概念到底对不对了。
在我们看来,幸福指数就应该和饮食挂钩,如果人们连美食都可以辜负的话,那心中还能有什么特别想实现的精神或者现实需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