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李长需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怎么保证14亿中国人能够“按点开饭”,还能吃饱、吃好?
2月23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从文件中,可以看到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词,“大食物观”。这个词近年逐渐走热。早在2015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我们首次听到“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随后,连续多年,在关于“三农”的重要会议或文件中,“大食物观”被多次提及或部署。而到了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则直接细化到了具体实施路径。
“大食物观”,怎么个“大”法儿?一句话就是,食物的内涵与外延更大,食物消费需求更多元,食物的来源更广泛。
具体来说,这个“大”,已经突破传统粮食的边界,有了更大更多的内涵和外延。山间的果、菌、叶是粮食,林间的畜、蛋、笋是粮食,海里的鱼、虾、贝是粮食。
这个“大”,还在于拓展了食物获取的边界,在坚决守住传统口粮安全底线的基础上,要面向整个国土,向林、草、水等要食物,森林可以成为“粮库”,海洋可以成为“牧场”,草原可以成为“粮仓”。目的很简单,就是要推动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
可能有人觉得,咱们的粮食产量已经实现了“二十一连丰”,总产量连续10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仅2023年,口粮自给率在100%以上,谷物自给率在95%以上。不愁吃不愁喝,还强调大食物观,有那个必要吗?
很有必要。强调大食物观,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未雨绸缪。我国14亿人口,每天一睁眼,就有14亿张嘴要吃要喝。这14张嘴,每天消耗的粮食有70多万吨,食用油有9.8万吨,蔬菜有192万吨,肉类有23万吨,每个数字都是巨量的。即便现在有吃有喝,也要未雨绸缪。更何况,从中长期来看,由于人多地少,我国粮食供求仍是紧平衡态势。所以,广开食源、广辟食路、广撷食材,才是将来不饿肚子的牢靠保障。
另一个原因,是居民的嘴吃刁了,消费结构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主食越来越不“主”了,副食越来越不“副”了,吃得营养、吃得健康,逐渐成为“王道”。顺应这种变化趋势,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正是树立大食物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站在更高的角度,大食物观也可以看做是大资源观、大农业观、大市场观、大安全观的有机统一,是观念的变革、空间的拓展、资源的挖掘,更是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农业强国的生动路径。
一个地方如何落实大食物观,取决于当地的资源禀赋。在开发中,最该讲究的是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要经济效益,更要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大食物观如果真要成其“大”,则必须历其“新”,即用新观念代替旧观念,用新技术代替旧技术,用新的生产方式代替旧的生产方式。
当然,当前大食物观资源开发仍不够成熟,比如科技研发投入不足且更多投向种植业,在品种、技术、设施装备上还存在卡脖子的瓶颈制约,这都需要靠农业新质生产力来实现突破。分子技术、生物技术、3D打印、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都可以为其添加飞翔的翅膀。
现在,主食吃得少了,肉蛋奶消费量上去了,有机粗粮、特产水果、山珍海味也成为餐桌上的常客。但这都不算啥。在未来的食谱上,来自“森林粮库”“草原粮仓”“海洋牧场”里的食物,会一批接一批地铺排开来。没准儿,每一个角落都有一本独一无二的食谱,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行走的资深美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