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近期,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汽集团)、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小鹏汽车)、特斯拉汽车公司(特斯拉)等多家车企纷纷通过自研方式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展现出汽车行业在智能科技领域的多元化布局。与此同时,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等也通过资本运作投资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加速技术整合与产业链布局。


东方IC

车企跨界人形机器人的底气何在?有分析师乔安然指出,车企在自动驾驶算法、数据积累以及生产体系方面拥有显著优势,这些优势为人形机器人的整机生产和代工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车企自研的人形机器人还可以直接应用于车间工厂,实现技术的内部复用和效率提升。

在实践中,广汽集团发布的人形机器人GoMate采用了可变轮足移动结构,融合了四轮足、两轮足两种模式,并实现了灵巧手、驱动器、电机等核心零部件的完全自研。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则具备精准控制力和精确神经网络视觉能力,计划于2025年小规模量产。小鹏汽车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iron则搭载了多块自研芯片,拥有720°无死角环境感知能力,并已在小鹏汽车广州工厂投入实训。

技术复用是车企跨界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重要策略。通过打通自动驾驶系统和人形机器人的底层模块,车企实现了算法复用和数据共享,降低了研发成本和时间成本。同时,技术复用还有助于提升产品的性能和稳定性,为车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除了技术复用外,车企布局人形机器人的优势还在于具有丰富的应用场景。人形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搬运、分拣和质检等工业场景,而车企则计划将其拓展至服务场景中。例如,Optimus的应用场景已扩展至家庭护理、餐饮及教育领域;GoMate则瞄准安防、康养与汽车后市场服务。场景拓展不仅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还为车企提供了新的业务增长点。

专家指出,车企跨界人形机器人不仅是技术延伸,更是对未来智能生态的战略卡位。随着技术迭代与成本下探,人形机器人赛道或将成为汽车行业转型的“第二增长曲线”。然而,商业化落地仍需跨越技术、成本与市场的三重门槛。太平洋证券分析师崔文娟认为,随着更多企业的加入,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将更加完善,商业化落地的可能性也将提高。

尽管前景广阔,人形机器人产业仍面临多重挑战。业内人士表示,核心部件如减速器、芯片的国产化替代仍需时间;零部件价格高企导致整机价格难以有效降本;类人感知能力、复杂环境交互等关键技术尚未成熟。(陈十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