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史记》,大家应该再熟悉不过,司马迁著作,二十四史之首,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是中国古代历史学界的圣经,更是研究秦朝以及先秦历史首选史料。因为当年项羽火烧咸阳宫,使得大量有关先秦以及秦朝的历史典籍付之一炬,相关史料匮乏。



而关于《竹书纪年》,大部分人应该比较陌生,甚至于都没有听说过。这是一部编年体通史,由春秋时期晋国以及战国时期的魏国史官编撰,记载了三皇五帝到魏襄王期间的历史,算得上是魏国国史。和《春秋》、《左传》等史书算得上是同时代作品,是珍贵的先秦史籍。

更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春秋》、《左传》等史书,成书稍晚的《竹书纪年》(公元前296年),还记载了一部分珍贵的战国历史。而相对于《史记》、《战国策》等史书,其成书时间又要更早,所以其研究价值很高。

但这样一部本该闻名史学界的史学巨著,却在历史上默默无闻,提及者甚少,甚至于少有被作为先秦历史研究的史料参考。



这未免有些说不过去!

首先,《竹书纪年》里面的内容,过于颠覆三观,和《史记》体系下的主流观点大相径庭。比如咱们尧舜禹禅让,在《史记》中乃是他们各自主动禅让传位,选贤举能,体现了“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思想,由此传为一段历史佳话。

但是在《竹书纪年》的记载中,所谓的禅让根本不存在,每一次首领变更,都是血腥的政变。

其中舜是造反者,他发动政变,囚禁了首领尧,夺取他的首领之位,之后便将其流放,统治着整个部落联盟。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

而夏地的首领禹则是反抗者,他的父亲他就是尧的亲信,舜夺取首领之后,鲧也遭到了清洗。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禹自然不会服从舜的统治,于是起兵征讨舜。最终禹成功击败了舜的军队,成为了新的部落首领。而失败的舜则是被流放到了南方的苍梧,最终死在了那里。

无独有偶,商朝的贤臣伊尹,其形象也遭到了颠覆,在《史记》中,伊尹是一个周公式的大贤臣,一心为国,忠心不二。他对于残暴的商王太甲,不离不弃。先是在其流放期间,代为治理国家。后又在太甲改过自新归来后将将权力还给他,尽心辅佐,传出一段君臣佳话。

但是在《竹书纪年》里面,伊尹变成了一个篡权夺位的大权臣。他先是发动政变,将商王太甲流放,取而代之。而后来太甲从流放地逃了回来,同样发动政变,将权力夺了回来。

伊尹放太甲于桐,尹乃自立,暨及位于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

一个是忠臣匡扶国君;一个是佞臣篡位,国君忍辱负重,夺回宝座。两种不同的说法让世人大跌眼镜。

从《竹书纪年》的角度来看,这些所谓的上古先贤,和后世这些争夺权力的帝王权臣们没什么区别。但不可否认的是,《竹书纪年》记载的内容,远比《史记》要更加符合人性。

权力争斗本就是古今中外历史的主旋律,诸如“禅让”之类的圣贤之举,一般人都做不出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