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请就位3》中,杨子因浮夸的“鼻涕拉丝”哭戏和“癫狂式表演”被全网群嘲,导师章子怡、陈凯歌的辣评更将争议推向高潮。
但在一片吐槽声中,一个问题被忽略了:当综艺以“创作能力”审判演员时,我们是否在用错位的标准定义“好演员”?
一、综艺效果与演技标准夹缝里的“审丑狂欢”
在《演员请就位3》中,杨子的表演堪称“现象级”。
首期他将西门庆演成“猥琐护工”,头戴簪花、扭腰摆胯的油腻动作让国际影后于佩尔吓得后退,章子怡直呼“太吓人”,被导师吴镇宇调侃为“本色演出”。
第二期的哭戏更是“癫狂”到极致。蹲地抱头、鼻涕拉丝、瞪眼硬挤眼泪,吴镇宇倒吸一口凉气,惠英红偷笑不忍直视,章子怡则一脸生无可恋。
网友戏称其表演为“审丑狂欢”,但争议背后,是节目组对演员的“错位要求”。
综艺舞台上,演员需自主设计调度、情绪和台词,这本质上是导演的职能。
而杨子这类习惯“执行指令”的演员,一旦脱离导演把控,短板暴露无遗。
正如陈凯歌所言,他的表演“游离于常规体系之外”,但这是否等同于“不会演戏”?
二、演员的核心职能是“创作者”还是“执行者”?
影视行业中,演员的核心任务是将导演的构思转化为画面。
陈道明在《我心飞翔》中一个挥桨动作精准到“为剪辑留出转场时机”,被矮大紧盛赞;周星驰的喜剧表演看似夸张,实则在严格遵循导演设计的节奏和镜头语言。
这些案例证明,优秀演员未必需要“创作力”,但必须拥有极强的执行力。
反观杨子,他在《再见爱人4》中曾被黄圣依评价为“拿奖级别”的表演,要么是真情流露,要么恰是因为节目有明确的剧本和导演调度。
而到了《演员请就位3》,自由发挥的环节让他陷入“用力过猛”的困境。
这种反差恰恰说明:当演员被迫承担“创作”责任时,专业短板会被无限放大,但这不意味着他们无法在导演指导下合格完成任务。
三、为何我们对演员要求“越界”?
近年来,演技类综艺热衷让演员即兴创作,甚至将“改编经典”“颠覆角色”作为卖点。
这种设定看似考验能力,实则混淆了行业分工。演员是导演手中的颜料,色彩如何搭配应由导演决定。
票房达到120多亿的动画片《哪吒2》里,饺子导演绝对不会寄希望于角色展开自行创作。
而《演员请就位3》中,杨子的表现被网友批评为“缺乏角色理解”“情绪不细腻”时,是否忽略了这档节目本身将演员置于近似“无导演状态”的先天缺陷?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综艺助长了“唯爆发力论”的审美。
杨子的“鼻涕拉丝”哭戏虽尴尬,却因“综艺效果”成为流量密码,也给网友带来了许多欢乐。如果给杨子的演技设置一个“好精湛vs好好笑”的投票选项,相信大部分观众会选择后者。
当演技竞技沦为审丑狂欢,行业对演员的评价体系已悄然扭曲。
四、重新定义“好演员”:回归本位,尊重分工
杨子的争议提醒我们,演员的价值应置于影视工业链条中评判,而非单拎出来接受“全能考核”。
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巨星如亨弗莱·鲍嘉、奥黛丽·赫本,极少参与即兴创作,但他们对导演意图的精准执行成就了影史经典。
反观内娱,部分“戏骨”因过度追求个人风格,反而导致作品失衡。
我们经常听闻,某资深演员擅自改戏,打乱叙事节奏,被观众批评“喧宾夺主”。这就是经典的反面案例。
因此,评判演员的标准应回归“是否有效完成角色塑造”。
若杨子能在导演指导下交出及格线以上的表演,他便无愧于“演员”身份。至于综艺中的“翻车”,或许更应反思:我们是否在以“真人秀逻辑”“绑架”专业评价?
结语
杨子遭遇的“群嘲”是一面镜子,照见了内娱对演员的错位审判。
当一些专业人士大谈特谈“什么才是真正的演员”时,我们或许该清醒:演员的终极使命不是成为“全能艺术家”,而是在导演的掌舵下,做一颗精准的螺丝钉。
与其嘲笑杨子,不如思考一下,如何在流量至上的时代,守住行业的专业底线?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