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霍猛凭借影片《生息之地》荣获主竞赛单元最佳导演银熊奖,此前他的《过昭关》曾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和平遥国际电影展上大放异彩。

就在去年10月,“2024北京国际设计周·塑三文化创意园·一起重塑影像季”活动中,我们有幸邀请到霍猛导演,他分享了导演创作背后的灵感故事。

而今年秋天,我们还将在塑三文化创意园,举办第三届“一起重塑影像季”系列活动,届时欢迎大家一起参与和交流!

《生息之地》柏林电影节先导预告


导演霍猛在获奖感言中表示:“电影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创作,感谢台前幕后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也感谢演员们演绎了一群勤劳、善良、温暖、坚韧的普通人。能把来自不同地方的人的情感联系在一起,是电影最有魅力的地方。”

此前,霍猛曾表示:“《生息之地》是一部献给我童年的影片,它不仅是对故乡的温情回望,更是对一代人精神家园的温柔触摸。”

而在去年10月,“2024北京国际设计周·塑三文化创意园·一起重塑影像季”活动第二天的主题论坛《“儿童影像——天真与复杂”》,我们邀请了两位备受瞩目的,有丰富的儿童电影创作经验的导演——王子川(《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导演)和霍猛(《过昭关》导演),他们分享了各自的创作心得。


今天,我们选取了霍猛导演的部分内容,分享给大家——

霍猛的《过昭关》讲述了孩子随爷爷度过暑假的故事,导演表示,这部作品并非简单的童年回忆,而是通过讲述“人生一头一尾”的两代人,探讨生命与告别的深刻主题。影片的灵感来自爷爷的一句无意之言:“特别想见一个很多年没联系的老朋友。”这一念头成为了影片的起点,塑造了一个即将离世的老人带着孙子踏上寻友之旅的故事框架。


影片虽然有很多童年生活的细节,例如抓鱼、做风车等农村生活习惯,但核心情感依旧围绕着爷爷的人物形象展开。霍猛强调,影片并非以小孩为主角,而是通过第三人称的客观视角来讲述爷爷与孙子的关系。他希望观众更多地感受到爷爷对世界的豁达与人生末尾的平静,而孩子只是其中的陪伴者,尚未对世界有清晰认知。

在叙事处理上,影片中的“戏中戏”段落——爷爷讲述《过昭关》的故事时,影像转而呈现出一个“重演”的效果。霍猛希望通过这种处理方式使观众感受到一种模糊的视点,既可能是孩子的想象,也可能是所有观众的共同幻想,营造了独特的叙事层次。

霍猛的《过昭关》接近现实主义风格,影片充满自然主义的细节处理,将中国乡村生活的质朴与人情世故展现得淋漓尽致。 霍猛表示,这种风格的选择与他之前的创作习惯有关,他并不刻意追求表现儿童的幻想世界,而是力图通过平静的镜头语言,展现人生两端的对比与连接。


主持人佟珊:您的片子(《过昭关》)很像一个暑假作文,讲了小孩过暑假去爷爷家,有一些经历,您能谈谈这部作品是不是来源于您自己对于童年记忆或者经验?有没有融进一些生活细节?

霍猛:有一些细节跟小时候有关系比如说怎么抓鱼,做小风车什么的,包括一些小时候在老家生活习惯,牙齿掉了怎么处理等等这些,包括在田间地头的一些老作或者一些习惯,包括村里人情世故的东西,肯定跟小时候乡村生活是有很强烈的关系,但是它只是一些细节,整个影片可能最想表达的主题和它的出发点倒不是说要拍一个童年回忆的东西。

实际上我觉得我当时想拍那个东西很强烈的出发点是关于爷爷这个形象。实际上是在讲比如说人生一头一尾的两个人。

像一个老人即将跟这个世界告别,它的人生,它经历的沧桑磨难,很多很多东西它已经看透了之后,爷爷其实反而有一种虚怀若谷的,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或者说他已经很平和了,小孩可能处在人生和他的生活即将要开始这么一个年龄段,所以是从一头一尾选择这样一组人物,把自己的一些想表达的东西,对人生的一些想法放到这样一个概念里头。


主持人佟珊:因为我也注意到您的影片最后写了献给爷爷,所以我当时以为这个片子里面可能有一些您过去的经验和记忆,但其实并不是这样,更多是一个导演和编剧。

霍猛:大部分还是架空的一个事情,首先就是我爷爷不可能小时候带着我上路有这个事,首先这个事是不可能有的。但是我爷爷提过一嘴他特别想看一个人,也是莫名其妙得到他很多年没有联系的老朋友的电话,他就莫名其妙说过他想去,所以实际上他说的这句话是让我一直记在脑子里面,然后就来想如果他真的上路去看了,会发生什么,其实他的契机是这么来的。

主持人佟珊:这个影片里面就像您刚才说的,其实这个视点并不在小孩身上,可能是第三人称比较客观的视点,而且可能整个叙事中心在爷爷部分稍微更多一点,因为小孩它是一个比较懵懂的状态,更多是跟随的状态。您是一开始就确定说要用这样一个第三人称的视角来讲述这个故事吗?有没有想过更多展现一个儿童的视角?

霍猛:我可能一开始比较确定用一个很客观的视角去讲这个故事,没有想有非常主观的介入或者是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比如说通过孩子去代入等等,确实是没怎么想。

主持人佟珊:但是我自己发现影片里面其实它有两段就是这个爷爷讲故事的段落里面,它有点像戏中戏,尤其第一段是爷爷给孙子讲《过昭关》的故事,您是用了爷爷在讲故事的时候,这个影像本身就变成了一段对《过昭关》的一个重演的一个部分,所以这个部分还挺有意思的,您在处理这两段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导演霍猛在片中客串伍子胥一角

霍猛:我觉得大家可以理解这是小孩的想象,或者是理解成我们在场人的一个想象,我觉得这个都没问题。我是觉得那两段讲述很重要,但是如果你仅仅是在这儿讲它肯定影像是单调的,如果你用原来的那种我们所谓的一个镜头切过去好像就是另外一个,专场方式特别常用,所以我就在想到底怎么处理,可能就跟我们日常生活有关系,日常生活听别人讲故事的时候脑海里面都会有画面,又听了当下讲述者的声音,所以就说把这样一种感受看能不能用影像的方式呈现出来,所以那两段就用了这样的处理方式。

主持人佟珊:您选择这样一种接近一些自然主义或者现实主义的影像风格的选择,跟您之前的创作有关系吗?为什么选择用素人表演?

霍猛:首先这都是综合原因,不是以某一个为主或者怎么样,因为我们剧组人太少了,七八个人,摄影师就一个人,又要掌机又要调焦,他有一个助手就是帮他换镜头什么的,为什么人这么少?肯定是因为没有钱,钱太少,所以你就不可能有美术,不可能有置景、不可能有道具,当然故事本身也决定不需要那些东西,有时候那些东西做多了反而它就做乱了,在这个过程里面你在有限条件里面只能说我抓住最主要的,最主要就是这个爷爷和小孩这俩人物,还有因为这样的操作方式造成你拍摄上当然要以固定机位为主,我们也不是说没有尝试过比如说镜头的全手持或者多一些手持和运动。


因为我们人少,所以我们拍摄比较自由,头三天拍的是素材我认为我们都是在拍样片,一个是演员还没有进入到表演的情绪里头,一个是我们也不知道这些演员他们能给我们呈现出来什么样的表演能力,比如说你让他在调度里面完成说台词或者完成一种情绪的表达,他有没有这个能力。

最后发现饰演爷爷这个角色的杨太义老师,他其实是一个安静的人,他是零度表演,真正无表情的表演,他生活里面就是这样子,多大点事在他面前或者是怎么着,他都是这种不反应的,因为你跟他的表演或者跟他的性格如果要契合的话,你就刚好表现固定是最合适的,这个是你发现这个场景也好,演员表演方式也好,还有你的能力也好,综合下来觉得可能我们采取这样一种风格,它能够去达到一种我想要的感觉,所以其实是这么处理的。

因为当时在拍这个影片的时候确实希望让它更自然主义一点,你想这么做,发现有一套美学是支持你可以这么去做的,所以你再去重点研究一下这段要注意什么东西,希望在这个里面能够有一个风格或者有辨识度的一套美学或者一套语言,反正就这么样慢慢处理,慢慢整理出来的一个影片。

主持人佟珊:您在您的作品里面小孩这个角色是怎么挑选出来的?它身上有什么特质让您觉得它可以胜任这个角色?

霍猛:因为刚好拍这个片子是暑假,所以去好几个县城各个培训班去找,比如暑假的街舞或者架子鼓、绘画,或者通过朋友去找。

我找到这孩子的时候是在我们另外一个县城培训班,给我拉过来大概四、五十个小孩,里面有二、三十个我至今还记得,大概有五六个长的特别帅,漂亮极了,感觉长大就是韩国超级帅男明星那种小孩,但是我就说不对,我的角色设定他父母是在城市里面干装修的,不可能儿子这么洋气,所以快走的时候拉过来一个小孩,我对他没有任何别的设定或者具体需求,我只是看他胆子够不够大,发现那孩子胆子还可以,在很多人面前还是什么都敢做的,形象也比较符合,刚好他牙齿也要掉了,三个标准都在,所以就选他了,就是这么简单。


主持人佟珊:所以胆子够不够大是说他会不会怯场是吗?

霍猛:对,在那么多人面前敢不敢做一些,其实类似于解放天性的概念。

主持人佟珊:您是怎么指导儿童的表演,如何让小演员跟成年角色进行互动?

霍猛:我那个比较简单,因为人少,我们拍摄很自由,所以我们有大量的时候是休息的,比如今天一看下雨了,拍不了了,那大家就休息,因为我们人太少了,而且全是来帮忙的兄弟跟朋友,也都不拿钱,所以在这种休息的过程中,而且刚好我们又是顺拍,故事讲的就是孩子跟爷爷刚开始不熟、排斥,到最后比较亲密,我们就用顺拍,所以其实是在大家休息的时候,从刚开始的拘谨,然后到俩人慢慢的能够聊天,因为那老爷子很喜欢这小孩,小孩在日常生活里实际上也是比较听话和懂事的孩子。

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日常培养他们俩的某种相处是挺有意思的。我至今还记得我们拍完最后一场戏的时候在郑州拍的,郑州旁边一个拍养蜂人那个段落,山谷里面的地方,有场戏拍到夜里两点,然后我就送爷爷和小孩回家,那天下着雨我就开车走在高速上,就看那个爷爷跟小孩说,说小虎我跟你讲个故事,讲的是嫦娥奔月还是什么忘了,讲着讲着老爷子忽然不说话了,那小孩也就默默的看着他,我觉得那一刻我是非常感动的,两个人之间那种不舍和眷恋和这种这么多在一块相处好像两个陌生人真的成为了一个不太舍得分开的一种状态,我觉得那一刻我非常觉得感动。

就是某种日常的情绪和感觉,我觉得他们是非职业演员没什么好说的,他相信,他只要够相信,他怎么演都是对的,但是如果他不相信,他按照你的要求去呈现一个他不知道为什么去呈现,但是就是按导演这个要求或者别人这么要求去呈现,当然情感没有投入,没有全身心感受那个东西我觉得就肯定不对,或者基本上可能看一些老小演员经常拍的,可能靠一些技术掩盖过去,但是从我的体系里面我觉得那个方法没有多么好,让演员真正去相信这其实是挺有意思的事。

主持人佟珊:您会跟小演员把这个戏都说的非常清楚吗?还是说只是会告诉他一些比如我们今天要拍哪场戏,在这个情境下面大概是怎么样的?您会不会让小演员背台词?

霍猛:我从来没有让他们背过台词,剧本给他们,他们自己愿意背就背,不愿意背就拉倒,反正我从来没要求他们背过台词,他们自己想背就背,不想背我们现场就排练或者就试呗,然后试着的过程中再看觉得哪儿不对。

我其实很多时候就是在润物细无声影响他们日常一种关系和相处方式,到现场如果他们非常快的进入我就挺开心的,但如果不进入我们就玩,在玩的过程中比如说你今咋回事,有什么心理问题,比如他说昨天我妈妈打电话骂我了,说我作业没有按时完成什么的,我就知道什么问题了,我说没关系,咱们后天再拍,我就会跟他爸说,你跟你媳妇说,你别让你媳妇再管他,其实就是一个充分成为演员的朋友,成为他们非常贴心的人。

对演员来讲首先最信任的是导演,如果跟导演建立起充分信任,他可能比较放心把自己交给导演,也交给你跟他说的情境。


主持人佟珊,嘉宾王子川、霍猛

主持人佟珊:比如我注意到有一些对白里面它还是很重要的,比如他需要这样说或者需要说到一些信息点,这个部分你会怎么跟小演员沟通呢?

霍猛:我都是比较任他自己发挥的。比如说有时候我发现是我剧本写的有问题,我觉得这场戏里面特别简单或者想直白输出一个观点,你会发现在演的时候或者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在一场戏里面可能同时想输出三个观点,同时放了三种表达在里面,我发现就乱了,演员就乱了,他又想死记硬背,又发现这些东西没有很舒适来呈现这个,我经常倒回来看,我说原来是我剧本写的有问题,这些地方可能有的观点他不应该说出来,或者这场戏他就不该说这句话,或者还有这场戏这几个观点之间是打架的,是我在写的时候既要、又要、还要,实际上就是在做剧本的时候没有按照自然主义的方式去做,那你发现确实他就不舒服,所以就调整。有时候就调整说这场戏,甚至于好多场戏不用拍了,原来我写的是废戏,基本上是这么来处理的。

主持人佟珊:所以您下一步戏还是跟儿童有关的吗?

霍猛:有一部,还在做后期,也是一个跟乡村有关的故事。

观众提问:《过昭关》上映完之后导演有没有一些思考?影片的定位、类型跟市场的关系,谢谢。

霍猛:它本来也不是为了市场拍的一个东西,所以票房也不可能高,我们都很坦然。拍完了就好了,所以我们宣发的时候基本上也没怎么想折,就觉得有多少是多少,因为知道它触碰了所有可能赚钱的雷点,农村片,一老头一小孩,又拍的很简陋,又是长镜头,也没有大场面,几乎你想去看电影那种商业噱头是零,所以也没琢磨过这事,只是觉得完成就行。

内容统筹丨佐爷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

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影像季概述

恰逢2024北京国际设计周火热开幕,我们以影像创作者与资深电影人交流为一体,将于10月18日—10月20日,在塑三文化创意园举办为期3天的“2024一起重塑影像季” 活动。

本届影像季围绕短片这一轻盈的影像介质,通过探讨短片创作的各个环节,眺望世界电影流域,聚焦当前华语创作的现状,关注新兴的电影教育系统。

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的短片展映、大咖对谈、公开课和创意市集等活动,生动展现出影像的流动性和语言与思想的碰撞,丰富设计周的日程活动,深化北京国际设计周在不同层面的影响力。

此次影像季的主办方和举办地,北京塑三文化创意园自2019年起成为北京设计周分会场,其前身是北京市属国有企业——北京市塑料三厂,曾是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塑料皮革制品生产厂家。

塑三文创园借助毗邻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国铁道博物馆、中国航空博物馆的地理优势,利用旧工业厂房资源,打造以“旧工业+新元素”为特色的文化创意园。

益起映创作为本次活动承办方,是专注于国内外影视市场的新锐品牌,我们致力于为影人职业发展及终生成长提供服务和支持。

我们期待与每位观众在丰富多样的影像空间中相遇,以不同的活动形式串联起不同的影像体验,同时激发更多创作的灵感和源点。

主办方


北京塑三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原为北京市塑料三厂,是成立于1961年的市属国有企业。

2018年依托旧厂房资源聚集优势,开始优化筛选驻园企业类型,进行由工业园区向文化园区的转型升级;

2019年作为典型老工业厂区资源的成功转型案例,塑三文化创意园完成了“瓦片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蜕变,向更具专业性、更具影响力、更具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持续发展。

塑三文化创意园其占地面积44369平方米,建筑面积33000平方米,园区内从业人员约600人。

承办方


益起映创是专注于国内外影视市场的新锐品牌,我们致力于为影人职业发展及终生成长提供服务和支持。

我们深耕影视职业教育十余年,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影视职业培训机构之一,累计开发并成功开设80多门线下课程,180多门在线课程。根据学员不同背景设有基础班、进阶班、大师班,师资覆盖一线创作者,北电、中戏等重点院校老师,海外影视名校名师。长期开设制片、导演、编剧、摄影、美术、表演、纪录片创作、录音、分镜、场记等各门类课程,学员累计超过5万人。

我们以自媒体全平台为渠道,密切关注以影视为中心的泛娱乐领域,策划生产优质的专题内容、采访稿件、短中长视频及线下活动等特色内容。结合影视和品牌需求,提供定制化、个性化、高质量、全方位的营销推广与媒体服务。全平台用户人数100万+。

同时我们还兼具剧本孵化、短片创作、展映沙龙、电影宣发、影视图书文创策划销售为一体的多种业务方式,将产、学、研、创、展有机结合起来,以助力影人的创作和成长,与影人一起共筑光影梦想。

认识电影,我们益起开始。

丨活动回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