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静芳

春为一岁首,农为百事先。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三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从2021年我国告别千年绝对贫困,到2025年首提“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三农”工作的重心从扶贫转向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三农”工作则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山河为卷,奋斗作笔,唯有踔厉奋发、孜孜矻矻,以更加精准的举措、更加务实的行动强农固本,才能朝着建设农业现代化强国目标扎实迈进。

为农业增效益,稳住经济发展基本盘。“立政之本则存乎农”。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发挥好“三农”的压舱石作用,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才能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同时,农业为我们提供了量足质优、品种丰富的农产品及生态宜居的优美环境,实现农业增效就是要实现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当前,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总体仍然滞后,但也意味着发展空间巨大,农业依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为农村增活力,激活中国经济“一池春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提“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就是要以新质生产力打通产业振兴路,有效激发农村内在动力和蓬勃活力。发展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乡村文旅+农业”“人工智能+农业”等智慧农业,摆脱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打响“土”字金招牌,为乡村振兴活血脉、壮筋骨、强底气。

为农民增收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为农民增收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中之重。去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119元,同比实际增长6.3%,城乡居民收入之比进一步缩小到2.34:1。但我们还需要看到,农民收入还主要依赖种地、外出务工等传统方式,渠道较为单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准施策,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推进家政兴农行动”“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等实打实的举措,为农民增收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在希望的田野上,新时代“三农”工作已锚定航向,乡村全面振兴的画卷正徐徐打开。为农业增效益、为农村增活力、为农民增收入既是“三农”工作的小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