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欧洲,曾经的世界霸主,如今却在俄乌冲突这一巨大的全球风暴中,始终扮演着一个被动的配角。2月23日,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宣布,将于3月6日召开欧盟特别峰会,聚焦乌克兰问题,试图在美国和俄罗斯主导的外交博弈中寻求一席之地。然而,这场看似重要的峰会,是否真能让欧洲重新掌控局势,或仅仅是一次为了“出声”而开的无关痛痒的会议?
首先,科斯塔的话语透露出一种欧洲的焦虑:“我们正在经历乌克兰和欧洲安全的决定性时刻。”无论是这句话,还是他接下来所说的“共同愿望”,都透露出一个令人不安的信号:欧洲对于乌克兰危机的处理早已失去了主导权。长期以来,美国主导了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和外交策略,欧洲除了在经济和人道领域做出贡献外,几乎无法在真正的战略决策中发出声音。如今,面对俄乌冲突可能带来的更多不确定性和全球安全风险,欧洲领导人开始急于找回属于自己的话语权。
然而,问题在于,欧洲真有能力在这场深刻的地缘政治危机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吗?以科斯塔的讲话为例,他提到,“欧洲人正试图针对美国人和俄罗斯人就乌克兰问题进行的交流制定对策”,但这实际上揭示了欧洲被排除在关键决策之外的尴尬现实。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高高在上,欧洲则成为了一个没有发言权的旁观者。无论是制裁俄罗斯、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还是推动国际谈判,美国始终在幕后掌控着大局,欧洲则像个小学生一样跟随其后,担心任何协议最终都会以牺牲基辅的利益为代价,而自己却没有半点话语权。
更为讽刺的是,冯德莱恩在同一天的发言中,将俄乌冲突爆发的日期——2022年2月24日,称作“永远的耻辱日”。她在欧盟总部升起乌克兰国旗的动作,虽然象征着欧盟对乌克兰的支持,但同时也凸显了一个难以忽视的事实:欧洲虽然在言辞上为乌克兰撑腰,但却无法在实质性行动中形成有效的战略布局。冯德莱恩所说的“乌克兰国旗属于欧洲的心脏”,无疑是一种美丽的幻想,但现实中,欧盟的影响力早已被美国的霸权主义所蚕食。欧洲并非站在乌克兰这场战斗的最前线,而是被迫在美国的阴影下进行外交博弈。
试问,欧洲能够真正改变目前的局面吗?如果想要确保乌克兰问题能够得到持久的解决,欧洲必须超越传统的配角角色,摆脱对美国的依赖,推动一个不以美国为主导的、多极化的解决方案。但现实是,欧洲政治家们更多依赖于华盛顿的策略,寄希望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力量来支撑欧盟的战略目标。更重要的是,欧洲面临着内部的严重分裂。无论是在对俄政策的严格性上,还是在对乌克兰军事援助的分配上,欧盟内部早已产生了巨大的裂痕。东欧国家和西欧国家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截然不同,而这也使得欧盟难以形成统一战线。
此外,欧盟的战略短视也是其深陷困境的一个根源。在处理俄乌冲突时,欧盟始终缺乏一个长期可行的战略蓝图,而只是寄望于短期的军事援助和经济制裁。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式策略,虽然能暂时缓解局部问题,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乌克兰危机的深层次原因。若欧洲不能找到一个既能维护乌克兰利益,又能避免与俄罗斯走向全面对抗的平衡点,那么最终的结果可能是,乌克兰的战火燃烧到欧洲心脏,而欧盟只能在无奈中观望。
换句话说,欧洲无论如何调整策略,已经错失了真正影响局势的机会。美国的战略早已将欧洲挤出了俄乌战争的主舞台,而欧洲自身的战略力量和政治话语权更是荡然无存。即便3月6日的峰会能够提出一些“欧洲方案”,可惜它无力撼动美俄之间日益加剧的博弈。欧洲的“心脏”早已被美国的战略占据,乌克兰不过是其中一个更大的棋局中的一个棋子。
或许,欧洲需要意识到一个严峻的现实:在国际秩序的重塑过程中,如果继续依赖美国,既不会获得真正的战略自主,也无法在全球舞台上有更为突出的发言权。欧洲需要走出美国的影子,真正审视自身的战略利益,勇敢地面对与俄罗斯、与美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主动推动一条能够保障欧洲长远安全与和平的独立路线。否则,3月6日的峰会只会成为一场政治秀,欧洲依然是那个无法真正掌控命运的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