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以前我对嘉兴的印象就是"粽子之乡",直到上周末被朋友拉去玩,整个人都被颠覆了!这个离上海高铁只要半小时的小城,完全不是我想象中单调的样子。走在青石板路上,看着摇橹船划过河道,吃着热乎的鲜肉粽,我总算明白什么叫"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了。
水乡的清晨会唱歌
早上六点被民宿窗外的鸟叫声叫醒,推开木窗整个人都清醒了。薄雾里的西塘古镇像幅水墨画,河面飘着几缕炊烟。我趿拉着拖鞋出门,石板路上还带着露水,街角早餐铺子的蒸笼正冒着热气。
在烟雨长廊遇到个练太极的老爷子,白衣飘飘特别有仙气。他看我举着手机偷拍,笑着招手让我跟着比划。别说,站在千年廊棚下深呼吸,混着河水味的空气钻进肺里,整个人都轻快起来。
转角遇到烟火气
逛饿了钻进弄堂里的小店,老板娘正在包蛋黄肉粽。四角尖尖的粽子用稻草扎着,在锅里咕嘟咕嘟冒着香气。"小姑娘尝尝我们家的传家宝。"她麻利地剥开粽子,流油的咸蛋黄混着酱香肉块,糯米吸饱了肉汁,吃得我直舔手指头。
路过月河老街的粽子博物馆才知道,原来嘉兴人从明代就开始包粽子了。看着老师傅现场演示"裹、扎、煮"的老手艺,突然觉得手里5块钱的粽子特别珍贵。
本地人的快乐密码
下午在范蠡湖公园看退休大爷们钓鱼,他们用的还是竹制鱼竿。有个戴草帽的大爷得意地给我看他的水桶:"今早钓的鲫鱼,晚上让老太婆烧汤。"旁边下棋的大妈们磕着南瓜子,吴侬软语的谈笑声跟知了的叫声混在一起,莫名治愈。
傍晚去南湖天地,发现年轻人都爱坐在湖边台阶上。买杯古茗奶茶,看晚霞把湖面染成粉紫色,游船亮起灯笼缓缓划过。对面广场突然响起音乐,原来是大爷大妈们在跳交谊舞,穿旗袍的阿姨转圈时裙摆像朵莲花。
被历史温柔拥抱
第二天起了个大早去子城遗址,没想到在市中心藏着1700年前的城墙。摸着长满青苔的墙砖,导游说这里挖出过三国时期的瓦当。最神奇的是遗址公园免费开放,晨练的大爷在城墙上打拳,小朋友追着鸽子跑,历史就这样活在日常里。
走到梅湾街突然下起太阳雨,躲进沈钧儒故居的屋檐下。管理员阿姨递来毛巾,指着天井说:"沈先生小时候就在这背四书五经。"雨打芭蕉的声音里,仿佛看见穿长衫的少年捧着书卷走过回廊。
水乡的深夜食堂
晚上十点的月河历史街区居然比白天还热闹。酒吧驻唱弹着吉他,清吧门口挂着"黄酒奶茶买一送一"的牌子。但最让我走不动道的是邹大鲜餐厅,晚上九点半还在排队!
点了套蟹粉豆腐配腌笃鲜,服务员大姐看我一个人,硬是送了小份的菱角毛豆。"我们嘉兴人待客不能小气。"她说着又往我碗里舀了勺鸡汤。结账时才78块钱,终于明白为啥点评上都说"嘉兴物价感人"。
古镇里的奇遇记
最后一天杀到乌镇,本来担心商业味太重,结果在民宿老板那里get到隐藏玩法。他手绘了张地图:"早上七点前进去,能看见原住民生煤炉、刷马桶。"我天没亮就爬起来,果然撞见戴蓝印花布头巾的奶奶在河边淘米,船夫撑着篙送孩子上学。
在西栅的早茶客吃了碗羊肉面,老板听说我从上海来,特意多加了块羊排。"你们年轻人压力大,多吃点。"滚烫的汤头下肚,突然想起昨晚在桥头听见的评弹,咿咿呀呀唱的是"姑苏城外寒山寺",原来有些诗意真的藏在市井里。
舍不得说再见
回程前特意去买了真真老老的传人粽,礼盒装居然才35块。高铁站候车时,旁边嘉兴阿姨看我拎着粽子,非要塞给我两包桂花糖藕粉:"带回去给爸妈尝尝,我们嘉兴人自己吃的。"
现在坐在办公室里,摸鱼翻看相册里的南湖烟雨楼、月河花鸟坊、还有西塘的灯笼倒影,嘴角不自觉会上扬。终于理解为什么说"择一城终老",嘉兴大概就是那种让人想偷偷藏起来的宝藏小城吧。已经开始计划下个月带爸妈来养老院考察了(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