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谈论的许昕的时候,我喜欢用“第一世界问题”这个比方来形容一些世界顶尖高手的阻碍。在很多情况下他们不太容易遇到系统性的阻力,但当范围收小到大赛能竞争决赛那几个人的时候,有些选手就会开始有一些能被这个精英俱乐部其他会员抓到的漏洞。
对于许昕来说,他当年对绝大多数人都没什么问题,但当冲击世界冠军的时候,他在一小撮对手面前开始有些问题:前三板选择偏保守,短球并不绝对精细,相持中弧线偏稳健,喜欢退台。在对上其他人的时候,他可以很从容地给对手半出台,然后反拉对手的攻击;但是在对付马龙张继科樊振东的时候,这种偏好很多时候就成了对手的机会。这就是许昕的第一世界问题:严密和凶狠都不够极致——但是再强调,这种问题,其实也就只有面对那么几个人的时候是问题。
背后击球真好看,但也是不得已
这种问题其实很多人都有,包括马龙。生涯早期的马龙有一个阶段,正反手能力都很强,进攻连续快,前三板招数多,但是没有侧重——于是截至这个阶段,他输了三次王皓。概念上说,这也算是第一世界问题,马龙这个阶段因为技术全面,比较全面平衡,在面对少数人的时候,这种全面成了求稳,就给了对手机会。
后来马龙到了苏州这个阶段,全面的调整了技战术构成——极致的追求前三板和控制的严密,然后加大了的正手的侧重。这个阶段的反手使用率有下降,同时减少了相持段的对抗,增加了变化。这是一个基于对自己认识的调整,是一个对自己风格特长理解之后重新构成的技术结构。这种自我解构往往只有自己才能做,也代表了某种从中国队式教练打造设计脱胎而出的理解。
那会和现在风格很不同
这次亚洲杯来看,两位世界第一让人想起这个以前看过的问题。
决赛孙颖莎对王曼昱,王曼昱这边其实维持了之前自己对反手这条斜线的自信,然后前三板上重点看住自己的中间,兼顾正手位,这从她的站位可以看得出来。
而孙颖莎这边,当天来看其实身体绝对移动能力不算是周期偏好的水平。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点,所以技战术上很多时候选择了在自己反手位给对手的反手和中间。最近不短的时间,孙颖莎在各种情况下都对自己的反手火力非常自信——但是无论之前是奥运会,还是这次亚洲杯,在一个非常小的输球样本里,孙颖莎的反手呈现了某种第一世界问题的特质。
通常说,一个运动员通常要么正手这边感觉好,要么反手这边感觉好。这是因为正手感觉蹬转多一些,反手更多靠躯干弯直,两者肌肉群不太一样,一般人多少有个侧重。正手这边感觉好的选手,在很高水平的情况下很多时候能把反手练的也非常强:马龙就属于这种情况。但是通常来说,这种情况一般还是稍微有点取舍。一般来说后练的反手,进攻强防守弱,速度快旋转就弱一些,手上调节能力也会比没另一边那么自如。
这就是孙颖莎或许要考虑一下的问题:她现在的反手在过去这个周期大概可以打得赢世界前100里的97,甚至98个人,但是如果反手这条斜线这天就是顶不过对手,要怎么办?这是个事关重大的小概率事件:要么选择就是坚持做自己就是磕,要么要彻头彻尾的重新全面的考量一下自己。
这场对于孙颖莎来说,对手的选择和奥运会的陈梦有所区别:陈梦很多的选择了尽量憋住孙颖莎的中间,然后左右调动;这场王曼昱更多的是自己立足这条斜线,然后看住自己正手,孙颖莎一旦掰过来自己马上把角度拉开。换个角度说,陈梦的选择是尽量让双方都发力别扭,而这场王曼昱其实并不太机会让对手在斜线上发挥一下。
所以对于孙颖莎来说,选择就还是这么几个:第一是前三板增加正手使用比例,看住半出台是一种思路,直接劈底线然后反拉是另一个思路。而且一旦有机会先去正手,然后压回另一条直线——是一个偏凶的思路。偏稳上考虑,就要在前三板更严密一些,短球上更精细,变化也要更多一些。这场球大部分控制短球都是在正手短互相控制,如果有一些软的台内球,甚至慢搓长作为变化,正手半台的短球控制也会更有效一点。换句话说,给对手上手,但限制对手发力,是另一个思路。
最后一点说,观感上孙颖莎这边最明显错过的机会,就是对手完全笃定接发球站位注意力集中在右半台的时候,完全没尝试底线长球。就算纯粹按照这场球的思路打下去,几个长球一发,强迫对手必须分散一些注意力到底线,也会对正手这半台的发挥有一些帮助。
站这么中间的,只有1.削球打法,2.王曼昱
从王曼昱的角度上说,她全场的战术主要是接发球看住自己的正手和中间,相持中站位偏右让开中间位置,一打起相持就是对斜线。而孙颖莎就基本上全程按照对手这个套路打。说到底,再强的运动员最终还是要服从规律,不太可能在所有时间所有环节打赢所有人,在某个阶段,再厉害的选手也要意识到自己是怎么回事,然后做取舍。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林诗栋身上。
作为新科世界第一,林诗栋在技术上比前辈更进一步的,是能反手用更小的动作发更大的质量——而且空间不论。而林石洞的第一世界问题,则是在面对少数几个人的时候,他反手的连续火力压制并没有那么强。林诗栋的球其实节奏相对平稳,但是发力突然性强,形成连续进攻输出功率比前辈小一些。于是遇到某些对手的时候,这种纯粹的拉马力看功率的时候,林诗栋有时候会落后:最典型的是对张本智和的战绩落后。
而反手火力这东西,在现今的男子顶尖水平,是纯粹的军备竞赛:可以不用,不能没招,不然就容易被对手摁死起不来。樊振东尚且有对不过梁靖崑的时候,林诗栋顶不住说起来也就不意外。决胜局林诗栋从6-3领先到后来被梁靖崑追到6-8落后,是很纯粹的在反手斜线顶不住对手。
……后边标语是谐音梗?
而至于要怎么搞,可能答案之一之前吴敬平给过:如果能高质量的抽直线,在这种相持中会很直接的改变趋势。这里的质量不是纯粹的速度或者旋转,落点和线路其实非常重要——这种对抗中,很直的直线和不怎么直的直线,就是输赢的差距了。当然,这或许还是未来的蓝图,但是目前看,男子乒乓球,尚未征服的领域,也确实不多了。
最后提一句,网上看到一个观众拍的王曼昱孙颖莎比赛时候一些观众喊的内容,看完了就明白为什么王曼昱下来说要保护嗓子了——可能保护的不止嗓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