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覃在去岁年末和今年开春陆续发布了《陈云为何拒毛主席在大会上的诚邀,而在主席缺席的小会上滔滔不绝》等一系列文章到“覃仕勇说史”上,详细讲述了在1967年举行的七千人大会中的许多细节。

七千人大会在我党的历史上有着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它是共产党人在解决实际困难和探索发展道路的背景下召开的。

一开始,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要开一个规模如此庞大的会议。

中央的初步方案是提请六个中央局第一书记到北京开一次工作会议,商讨完成粮食征购计划的对策。

中南局书记陶铸提出,中央局的第一书记身居高位,对基层情况的把握基本来自下面的报告,根本把不准现实困难的脉,不如把全国的地委书记都集中起来,开展一次全面、彻底的讨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毛主席赞成陶铸的提议,指示说,索性把所有的县委书记都召集起来,开一个县委书记以上的五级干部会议,一竿子捅到底,把思想打通。



杨尚昆于是带领邓力群等一帮人负责起草大会的通知工作。

邓力群在起草过程中,觉得会议的内容中既然有关于《工业七十条》的讨论,而人们对《工业七十条》又有较大的争议,尤其厂矿一级的党委书记对之理解不够,普通存在抵触情绪,不如也把全国重要厂矿的厂长、党委书记集中起来参加大会。

杨尚昆同意这一提议,郑重写进了通知。

他把起草好的通知上交邓小平,特别告知:通知里面增加了重要厂矿党委一项,是我们讨论增加的,请中央领导审阅。

邓小平首肯了这个建议,上送给毛主席、周恩来、彭真传阅。

毛主席等人并没有提出不同意见,也都画圈通过了。

如此这般,会议的规模就空前庞大了。

召开会议的通知在1961年11月16日下发,要求所有出席会议的人员,都必须在1962年1月8日前到达北京中央局书记报到。

出席会议的人员,除了中央局的第一书记,包括:省委和自治区党委的第一书记和工业、农业、财贸书记;地委的第一书记和工业、财贸书记;县委第一书记,第二书记;中等城市党委第一书记和工业书记;重要厂矿党委第一书记和厂长。

至于西藏、新疆等边远地区地县两级党委的出席人数,考虑到交通不便,交由自治区党委自行确定。

从1961年11月16日到1962年1月8日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毛主席闲不住,为了把一些悬在心头的问题弄个水落石出,以做到心中有数,他离开了北京,南下到上海、杭州等地考察。



刘少奇则因为身体不适,需要疗养,也在1961年11月16日这一天乘火车前往广东从化去了。

毛主席和刘少奇两人相继离京,大会的筹备工作就责无旁贷地落到了邓小平的肩上。

杨尚昆负起了具体的后勤工作安排的责任。

参会人数如此庞大,光是提供他们吃喝拉撒睡的问题,就让人头痛不已。

中央办公厅不得不迅速成立了大会筹备处。

大会筹备处主要由会议组、警卫组、生活组三大块构成。

2002年,曾是会议组工作人员的李润民,已经78岁了,对七千人大会的情形还记忆犹新。

他感慨无限的说:

“40多年了,除了毛主席,再也没有谁召开过如此大规模的会议了!说是七千人大会,其实远远不止,起码有上万人!要知道,省委书记以上的领导都要带秘书,地委书记也得带有人,大的省份一来就是几百人,最少的西藏也有六七十人,再加上中央安排的管招待的,管简报的,管保安的,这些人全都得住在会上,林林总总,还不得有万把人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