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职院教师刘小娟(右一)和企业工程师开展技术探讨。 学校供图
中山职院博士张华(左一)为迈雷特公司客户讲解机床特性。
作为初创企业,广东宏远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远智能”)在起步阶段,时常面临技术挑战。尽管公司在部分领域具有独特优势,但由于内部人才储备不足,有时会错失技术要求高的订单。尤其是在铆钉自动化产线钻头领域,宏远智能缺乏相应的检测平台和专业人才。
幸运的是,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中山职院”)机电工程学院负责人带队到宏远智能调研,了解企业技术需求后,积极协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机电工程学院在钻孔等金属加工制造领域拥有高水平科研平台,他们依托这些平台为企业提供精度测试服务。校企紧密合作后,宏远智能及其关联公司迅速补齐很多短板,赢得客户信任,成功签下250多万元订单。宏远智能也逐渐从集成商、服务商,转型为拥有核心技术和竞争力的科技公司。
如何发挥高校人才、科研等优势,促进区域产业振兴?近年来,中山职院以省级大学生科技园为载体,创新开展“百博入企、百企入校”行动计划,助推中山现代产业集群“十大舰队”发展。
“百博入企”提升区域产业“研”值
“星星多、月亮少”,是广东省中山市企业发展现状。中山有8万多家工业企业,纺织、家具、灯饰、五金等传统产业占比约七成,多数属中小企业。很多中小企业亟待转型升级,却不敢转、不会转。中山职院调研发现,中山部分中小企业在转型升级时,缺乏足够的高层次技术人才保障。
入驻中山职院大学科技园后,宏远智能“近水楼台先得月”。企业聘请刘小娟等中山职院教师,作为专家技术顾问团队。团队为新产品的研发和技术攻关提供了很多智力支持。在专家团队助力下,宏远智能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提升市场竞争力。
“学校引导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面向区域、贴近行业、融入产业,着力提升产业‘研’值。”中山职院党委书记尹绪忠介绍,为助推更多企业创新发展,中山职院已组织超过70位博士、教授对接企业,持续擦亮“百博入企”行动招牌。
中山职院每位博士、教授根据自身专长,对接两家及以上企业。在学校科技部和二级学院引导下,他们优先选择中山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对接。明确对接企业后,博士、教授与对接企业签订服务协议,约定服务期限、服务目标等事项。
中山职院聚焦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关键环节、特色镇街和村(社区),现已打造8个强镇兴村服务团。这些服务团由博士、教授领衔,努力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把科研成果送到企业生产一线
“我们把学校的科研成果带到企业后,能把创新技术转化为企业的现实生产力。同时,我们又可以把企业的先进工艺和技术带到学校,反哺教学。”作为中山迈雷特数控技术有限公司特聘的齿轮专家,中山职院博士张华携手企业,共研高端机床,校企共同攻克“五面体数控龙门加工中心”机床制造关键技术。
中山职院引导、鼓励博士、教师,根据区域企业创新发展所需,深入挖掘、充分利用自身专业特长、技术专长,把创新技术送到一线。学校很多博士、教师将产学研有机联结在一起,与企业协同攻关,帮企业破解产品研发、生产设计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努力实现以研促产、以产促研。
某大型家居企业在生产箱子、盖子等产品时,主要靠人工,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容易出现漏贴标签等问题。这些工作的作业环境也不太好,劳动强度大,企业难以招到愿意长干的员工。针对这些问题,刘小娟团队联合宏远智能进行攻关。他们利用集成工业相机等技术,研发自动码垛机,实现全程自动化生产。
现在,当注塑机生产出箱子、盖子后,机器人就会立即取走,并自动完成检测、贴标、打码和堆叠的任务。这不仅大大节省人工等成本,还让漏贴标签等问题的发生概率大为降低。该自动码垛机具有通用性,能够根据不同的产品体积和类型,进行自动识别、调整和堆叠。这些技术改造为宏远智能带来了更加稳定的盈利。
“博士入企”成为多赢之举。中山职院很多教师尤其是博士,通过参与企业研发、技术转化等项目,为很多企业提供了急需的技术支持。教师们也提高了自身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刘小娟就在深耕智能制造领域,她在服务企业发展过程中,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科技“苗圃”结出创新“果实”
“感谢学校给予的支持,我们企业才能跑得更快、更远。”入驻中山职院大学科技园后,广东康韵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韵公司”)与中山职院信息工程学院深度合作,研发智能跳绳等产品。目前,已有500多所学校、近40万名学生在使用康韵公司的产品。
校企不但在产品研发方面深度合作,而且在人才协同培养方面也频频发力。康韵公司成为中山职院多个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学生们在企业提升了实践动手能力。康韵公司还通过双选等机制,从表现优秀的实习学生中选聘准员工。随着康韵公司做大做强,校企还在课程共建等方面开展合作。
“很多企业发展壮大后,就更加重视培育生态链、人才链。在发展过程中,这些企业就需要很多认同企业、技能突出的学生。”中山职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健全完善大学科技园产教融合机制,不但着力把大学科技园打造成科创企业孵化基地,而且努力把这里发展成为实践型人才培养高地。
中山职院按照专业优势相近、发展前景向好等原则,大力引进中小型创新企业,在孵在园企业近100家。中山职院通过共建“校中厂”“厂中校”,与这些企业在技术、成果、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化合作,并着力打造产教联合体和产教融合共同体。
为努力构建智力“生态集群”,在中山职院推动下,校企还共建技术创新中心、研发中心、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等。
科技“苗圃”结出创新“果实”。据悉,2024年中山职院大学科技园孵化创业实体117户,产值近1.5亿元。一批企业在大学科技园孵化成长,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新星”。
《中国教育报》2025年02月25日 第06版
作者:通讯员 黎鉴远 耿海鹰 本报记者 刘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