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琴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位列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更是汉文化中的瑰宝。
起源
位列四艺“琴棋书画”之首的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它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之说。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高山流水”“焚琴煮鹤”“对牛弹琴”等妇孺皆知的成语都出自和琴有关的典故。
有专家学者认为,商代的甲骨文中“乐”字是“从丝附木上,琴瑟之象也”,可谓商代已有琴之一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款式外形
古琴造型优美,种类繁多,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伶官式、神农式、响泉式、凤势式、师旷式、亚额式、钟离式(鹤鸣秋月琴)、剑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最著名的九霄环佩就是伏羲式。
古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面圆底扁,象征天地;琴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由琴面、琴弦、琴徽、琴头、轸子、轸池、护轸、鸭掌、绒扣及绒扣的搓捻系结、琴尾、琴底、龙池、凤沼、雁足、断纹组成的。
音色特点
古琴音色特点:深沉、余音悠远、音域宽广。
古琴的音域为四个八度零两个音有泛音九十一个、按音一百四十七个、散音七个,它的泛音如天籁,有一种清冷入仙之感,按音非常丰富,手指下的细微悠长、吟揉余韵,时如人语,可以对话,时如人心之绪,缥缈多变,散音松沉而旷远,让人起远古之思。
泛音:
与中国文化中的天相配,是右手弹弦时,左手在琴弦十三个徽位的位置轻轻触碰发出的声音,其声音清脆、高远,有时轻盈活泼,若隐若现,有如天外之声,音色飘逸、幽雅、空灵,仿若天籁之音。
泛音以七徽为中心向两侧依次对应升高,大约可以弹出119个泛音。
散音:
与中国文化中的地相配,是右手弹弦时的空弦音。由于古琴共有七根弦,所以有七个散音,音色宏大而浑厚,余韵共鸣响亮,有如钟馨之声。
按音:
与中国文化中的人相配,左手把琴弦按在琴面上移动所产生的弦音发声特点是圆润细腻、婉转抒情,有“呢呢儿女语”之喻,如同人婉婉倾诉衷情古琴中的按音最多,是古琴音乐中最具表现力的音色。
十大名曲
《广陵散》《高山流水》《渔樵问答》《平沙落雁》《阳春白雪》《胡笳十八拍》《阳关三叠》《梅花三弄》《渔舟唱晚》《潇湘水云》。
◎本文来源:“西建大艺教中心缪斯花园”“心布洛古乐文化”“新媒观察”,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