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明,祖籍河南开封,1960年4月生,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特聘教授,山东东岳集团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含氟功能高分子材料及其功能膜材料研究,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和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专利金奖”“山东省技术发明特等奖”等荣誉。
本文为《中国审判》杂志原创稿件
文| 本刊记者 沈洋
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要发展唯有依靠科技创新。”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特聘教授、山东东岳集团首席科学家张永明表示。
早在2003年,张永明受邀来到山东东岳集团,历时8年攻克国产化氯碱全氟离子膜重大难题。“企业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在张永明看来,企业重要技术和产品的科技创新常常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艰苦攻关才能实现。因此,科技创新必须与全方位知识产权保护并肩前行,方能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不竭源泉。
张永明建议,人民法院应加大对非法技术转移的打击力度,有效保护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为建设科技强国“保驾护航”。
01
氯碱行业有了“中国芯”
氯碱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主要产品是氯气、烧碱,产能接近一亿吨,是我国化工、冶金、造纸、轻工、制药等诸多领域的基础原材料,支撑我国6万亿元GDP,氯碱全氟离子膜是生产氯气和烧碱装置的“心脏”,是实现高效、节能、清洁氯碱生产的关键,其生产的核心技术十分复杂,而掌握此项技术的发达国家又设置了重重的专业技术壁垒。氯碱全氟离子膜曾是我国少数不能自主生产的核心材料,此前100%依赖进口,我国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氯碱工业对美国和日本的依存度为100%。
2003年,张永明主动放弃了上海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来到山东东岳集团,与其研发团队接下了氯碱全氟离子膜攻关的“接力棒”。这是一项关系中国氯碱工业命运的超级工程,需要的不仅是资金的投入,还有企业家、科学家的责任担当和超强的心理承受力。
历经8年时间,在张永明的带领下,国产氯碱全氟离子膜研发团队先后突破了系列原料、中间体、单体、全氟磺酸树脂、全氟羧酸树脂和全氟增强网工业化技术,制备出国产氯碱全氟离子膜DF988,并于2010年完成万吨级电解生产运行,实现了中国氯碱全氟离子膜“从无到有”的突破。
国产氯碱全氟离子膜的问世,让中国氯碱行业从此有了“中国芯”,困扰我国基础产业30年的重大难题得以破解,我国氯碱工业受制于人的历史自此终结。
张永明坦言,世界氯碱全氟离子膜领域竞争十分激烈,科技创新不能停步。为此,2018年至今,在深入开展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张永明带领科研团队采用新结构成膜聚合物材料和微纳结构构筑技术,研发成功DF2808氯碱全氟离子膜。
经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鉴定确认,DF2808氯碱全氟离子膜性能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至此,国产氯碱全氟离子膜终于实现了“从并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针对氯碱全氟离子膜技术展开攻关,几十年来,业内专家前赴后继、苦心研发,历经多年始终没有放弃,最终才能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了几代中国氯碱人的梦想。”张永明说。
02
优化氢能产业布局
氢能是国家战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张永明多次提出建议,应进一步优化氢能产业布局,加大支持力度,推动我国氢能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张永明认为,将光伏与氢能耦合在一起的光伏一绿氢体系是一条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光明道路”。他建议,加强光伏一绿氢体系的科技研发,支撑先进光伏一绿氢工业体系的发展;加快建立我国光伏一绿氢能源发展体系、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制定相应的价格体系、合理的补贴激励机制;完善相应的碳交易市场,缩小和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
“同时要优先考虑在光伏风电资源丰富的化工、煤化工和钢铁冶炼区域开展产业集中示范,为全面大规模应用奠定技术、管理、运营等方面的基础。”张永明说。
张永明建议,加快落实加氢站建设的相关政策,改变建设加氢站的商业用地性质为工业用地性质;简化加氢站建设的批准手续,简化建站审批手续,把多头管理、审批变为一个部门审批,为氢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铺路架桥”。
此外,张永明还十分关注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建设。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张永明提出了《关于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建设的建议》,希望我国大部分科技资源能够紧紧围绕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国际科技前沿和人民生命健康,开展以关键核心技术为导向的研究和规划。
03
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
知识产权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也是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要素。
然而,投入巨大资源获得的科技成果,一旦被轻易地窃取、复制,对企业来说,不仅将蒙受经济损失,也会影响其创新的积极性。
为此,张永明建议,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首先应从道德层面形成社会谴责态势,同时在法律层面给予严厉打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创新成果也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司法机关应进一步深化与行政执法机关的衔接配合,健全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充分发挥司法解释、指导性案例和典型案例的规范、引领和示范作用,进一步规范案件管理和应用。”张永明说。
“人民法院要加强知识产权全方位、综合性司法保护。”张永明认为,对社会舆论关注、侵权假冒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区域,重拳出击、震慑到位,不断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努力营造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氛围。
本期封面及目录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中国审判》杂志2025年第03期
中国审判新闻半月刊·总第361期
编辑/孙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