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一支烟。”2024年4月19日的行刑室里,温庆运用戴着手铐的手接过最后一支香烟时,这个曾驾驶宝马X3在广州天河路撞飞35条生命的年轻人,终于褪去了“伪富二代”的狂妄面具。
他贪婪地吸着烟,颤抖的指尖与苍白的脸色暴露了濒死的恐惧——就在三小时前,他还跪在父母面前哭喊“救救我”,却忘了自己一年前踩下油门时,也曾无视过同样的求生本能。
这场始于虚荣的悲剧,早在温庆运沉迷“富二代”人设时就埋下伏笔。出生在东莞文具店家庭的他在短视频时代陷入身份焦虑,将父亲的宝马X3和租来的奢侈品包装成“日常”,社交账号里充斥着高档餐厅与豪车方向盘的特写。
当打假博主揭穿其谎言时,这个24岁的年轻人选择用最极端的方式“报复社会”:2023年1月11日17时25分,他驾驶宝马车冲向天河路十字路口,在撒出成叠现金制造混乱的同时,将6名路人永久定格在血泊中。
目击者手机视频显示,一名外卖员被撞飞五米后,温庆运竟倒车进行二次碾压,最终造成6死29伤的惨剧。
法庭上的戏剧性反转更折射出人性的复杂。一审宣判死刑时,温庆运突然声称“后备箱有鬼控制我”,试图以荒唐理由脱罪;二审维持原判后,他又在最终陈述时哭诉“想重新做人”。
这种反复在行刑前达到顶点:当执法人员搀扶双腿瘫软的他走向行刑床时,这个曾嚣张撒钱的凶手竟因过度恐惧引发呕吐,直到点燃香烟才勉强平静。
颇具讽刺的是,其父母在儿子死后仅回应“愿受害者安息”,而他们正是这场悲剧的“共谋者”——用每月上千元的零花钱浇灌出扭曲的价值观,又在案发当日因“乱花钱”的责骂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网络虚荣到现实暴力的链条中,温庆运案暴露出比惨案本身更深的隐忧。心理学专家指出,该案与2024年无锡校园砍杀案、绍兴杀妻案等恶性事件存在共性:施暴者均将生活挫折转化为对无辜者的仇恨。
正如庭审笔录记载,温庆运撞人只因“释放压抑”,这种反社会人格的形成恰是家庭教育缺失与社交平台扭曲价值观共振的结果。
当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时,评论区最高赞留言发人深省:“我们该怎样识别身边那些戴着面具的定时炸弹?”或许答案就藏在温庆运生命最后那支颤抖的香烟里——当灰烬飘落时,它提醒我们:比惩治恶魔更重要的,是阻止下一个恶魔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