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这片被赋予厚重历史的大陆正在经历一个命运的关口。就在几年前,法国总统马克龙曾大胆预言,如果欧盟不进行深刻的改革,无所作为的欧洲将迎来“脑死亡”。而如今,这一切似乎在以戏剧化的方式上演,德国的“引擎”突然停摆,一度被视为欧洲核心的德国政治变成了所有人关注的“症结”。身处风暴中心的并不仅仅是德国本身,而是整个欧洲——从援乌计划的摇摆,到防务政策的维系,从欧盟财政分裂到民意对政策的压迫,多层次的问题让欧洲正在迈向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



随着德国即将迎来的大选,欧洲的目光被定格在柏林议会大厦的选票箱上。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德国新总理将重新定义欧盟未来的方向。这不仅仅是一场选举,更是一次对欧洲命运的考验。



德国大选“卡壳”,欧洲行动力全面停滞

过去几十年里,德国在欧盟中的角色堪称一个“定海神针”。从经济政策到产业结构,从对俄能源合作到欧盟预算,德国的行动力直接影响了欧洲的稳定。然而,自默克尔时代结束后,朔尔茨的“沉默外交”似乎成为德国新的代名词。这种低调的作风成了地缘政治大风浪当前的一块绊脚石。

比如说当前的俄乌冲突,德国的立场想打“安全牌”,但也暴露了它行动力不足的缺陷。欧盟筹备了一项500亿欧元的对乌援助计划,但在德国政府当前的窘境下,这个计划看似遥遥无期。更别提援助中的高精尖设备,比如远程导弹和主战坦克,德国不仅迟迟不批准,有时甚至还在“拆零标配”,比如承诺给主战坦克,却要拆掉火控系统,好让这些援助在道义上更“平和”。

这种状况不仅是在拖延对乌援助,更是在划慢了整个欧盟人民的安全感。一些小国,诸如立陶宛等国家,既不具备很强的财政实力,又没有独立处理安全事务的能力,送一批老旧步枪支援都要先问问柏林是否批准。显然,这个昔日引发羡慕和敬畏的欧洲引擎,进入了“卡壳期”。



一台“引擎”停摆,立即体现出欧盟的结构性问题。马克龙指出的“欧洲脑死亡”比喻如今开始变得清晰:各国各自为政,依赖一个“无法发动”的德国领导,反而让欧洲国家在应对外部威胁时更加无力,愈加分裂。

是谁将掌握德国的方向盘?

即将到来的德国大选,成为了全欧洲的期待。不是因为欧洲国家“八卦心”重,而是因为大家都知道,德国的未来总理将直接决定整个欧盟的走向。而现在德国选情扑朔迷离,观众席上的人们都看得胆战心惊,各党派竞争背后隐藏着多种对未来政策的可能性。

首先,如果默茨领导的基民盟(CDU)上台,那么欧盟支持乌克兰的政策将获得新的推动力。基民盟多次表示,他们会对俄乌议题采取更强硬的立场,并尽快恢复德国作为欧洲“经济和军事引擎”的角色。绿党可能成为基民盟的联盟同伴,尤其外交部长贝尔伯克近年来一直主张加强对乌军事支持,两党很可能推进更明确的援助目标。

相比之下,社民党的未来看起来却没那么明朗。如果朔尔茨能够续任,总体趋势仍然是“谨慎推进”。社民党对于长期战略政策“总不想惹麻烦”,对武器援乌政策上的“道德洁癖”也遭到不少批评。说白了,这届德国领导班子更在意德国国内的经济压力,而不是外部战场的局势变化。



最后则是让人更感到焦虑的一种可能:极右翼的另类选择党(AfD)送来“爆冷”的胜局。这一选择不仅可能产生强烈的政治波动,还极有可能让德国在欧盟内部瞬间失去领导地位。有人甚至担忧,如果他们强硬反对援乌,乌克兰的战局或许会迎来致命转折。

毫无疑问,这些可能性之间的悬念,既是德国的考问,也是欧洲的命运赌注。

7000亿欧元援助计划,是救命稻草还是镜花水月?

眼下,一个史无前例的计划正在欧洲人的讨论中发酵——那就是德国外长贝尔伯克提前披露的7000亿欧元援助计划。这项宏大的计划试图填补即将撤离乌克兰援助的美国式“真空”,由欧洲国家接手承担起援乌中的重要职责。然而,这一计划的本质在于需要欧盟27个成员国全面达成共识,并进行财政与管理上的全面协调。



乍一听,这好像是一个“欧洲一心”的故事,但让人头疼的是,现实似乎没有这么乐观。从各国政府层面到普通民意,围绕这项计划的争议非常大。民调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欧洲民众强烈反对通过增加税款的方式实现援乌目标。南欧国家更是对预算分配感到严重不满,认为这一计划只不过是让德国和法国的经济支柱承担核心角色,而他们只会成为被迫“补窟窿”的牺牲者。

除此之外,7000亿的预算到底是“真能落实?”还是“空头支票?”本身也是未知数。特别是最近德国宪法法院再提“债务刹车”,类似这样的大型资金安排是否触及德国财政红线,能否获得国会通过,现阶段答案难料。

计划背后的象征意义毋庸置疑:欧洲想告诉世界,即使美国对乌克兰的援助退出,他们愿意独自承担起稳定和恢复乌克兰的任务。然而,这种“自我救赎”的豪赌能否成功,暂时还看不到胜算。

新的“汉萨同盟”是解药还是凉药?

在德国“迷糊”的状态下,一个新的“微型联盟”概念在欧洲引起关注,那就是“新汉萨同盟”。以英国和北欧五国为骨干,他们试图加速安全与防务的区域化合作。英国负责出武器,北欧五国提供地域支援和军事弹药,而德国则被迫在这个区域框架下扮演“金库”的角色。

一个问题浮出水面:区域化的联盟能否真正推动欧洲的团结?虽然“新汉萨同盟”试图以实际行动解决短期内的全球安全挑战,但这种模式可能进一步削弱欧盟作为整体架构的凝聚力。如果德国背后真实的支付压力过大,整个欧洲的团结将陷入更大的裂痕。



欧洲命运的抉择时刻

曾经的欧洲自信满满,现在很大一部分精力却用在了“治愈自身”。俄乌冲突让欧洲暴露了诸多短板:对能源依赖的脆弱,防务力量的分散,以及深层次的财政矛盾,这些问题让欧盟未来的定位和发展都充满悬念。

德国即将迎来的大选,不仅仅关乎德国人民的选择,更是一次对欧盟存在价值和能力的关键测试。如果德国无法走出政治内耗和执行力不足的阴影,整个欧洲能否找到团结与调整的“按钮”也将被打上问号。

这场“欧洲命运之战”不是在柏林的议会内结束,而是关乎每一个欧洲国家的安全、战略与未来。马克龙曾提出的“脑死亡”警告虽然刺耳,却在今天成为一种事实存在。那么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德国和欧洲是会重新燃烧希望,还是继续被拖入分裂的深渊?选票真正浮出水面的那一天,历史的答案或许会揭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