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周卓玥 周家夷
近日,四川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团队成功为一名82岁肾盂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高龄患者实施根治性手术,患者术后顺利康复。据介绍,这场跨越“生命禁区”的医疗实践背后,是DeepSeek人工智能系统与虚拟三维重建技术的深度赋能,为外科实践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样本。
手术进行中
手术风险高,过去往往被迫选择保守治疗
82岁的王爷爷(化名)1个多月前于某医院确诊为“右侧肾盂癌伴下腔静脉癌栓”。因心脏和全身情况不好,医院没有给他手术。王爷爷的肿瘤引发腰痛需每晚口服止痛药维持睡眠,癌栓已完全阻塞下腔静脉而逐渐出现双侧下肢水肿,且癌栓伴血栓随时可能脱落引发肺栓塞导致猝死。
2月2日,王爷爷找到了省医院泌尿外科主任熊玮。此时,王爷爷双下肢水肿严重,行走困难。
肾肿瘤合并下腔静脉瘤栓的手术是泌尿外科顶尖难度的手术之一,也被称为“皇冠上的明珠”,手术风险较高,手术中不确定因素较多。而肾盂癌继发的下腔静脉癌栓相较于肾癌癌栓往往侵犯下腔静脉壁,增加手术难度。面对王爷爷这样高龄且病变复杂的患者,传统治疗面临三重“死亡陷阱”:心肺功能难以耐受长时间手术、手术困难易致致命性出血、术后急性肾功能损伤等并发症风险高。
“过去这类患者往往被迫选择保守治疗,但通过多模态评估和技术赋能,我们看到了手术治愈的可能性。”熊玮表示。医疗团队决定迎难而上,而破局的关键在于两大技术利器的应用。
破局关键,DeepSeek辅助逐步完善手术方案
熊玮医疗团队在既往丰富癌栓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利用DeepSeek辅助形成个体化围手术期管理方案、采用高精度CT成像融合三维重建技术,构建出精准的“数字脉管系统”,手术团队在术前制定了详尽的手术方案,包括手术最优步骤、手术路径、术中出现各种情况的应对措施等。
经过4个多小时的紧张协作完美实施手术,其中从下腔的静脉阻断、重建完成至重新开放仅用时49分钟。术后王爷爷没有进ICU,直接回病房进一步康复治疗。
“你们用‘高科技’让我度过了难关。”术后查房时,王爷爷握着医生的手说道,现在王爷爷肾功能正常,双下肢水肿完全消失,术后仅1周就能够出院。
“DeepSeek就像给整个团队装上了‘风险透视镜’。”主治医师刘健男介绍道,医疗团队利用DeepSeek辅助形成个体化围手术期管理方案,并逐一完善实施。系统通过深度学习百万级高龄手术案例,迅速高效形成结构化的四个关键步骤评估与策略设计,医生称之为:风险预警、用药决策树、康复路径图、并发症雷达。
DeepSeek+虚拟三维重建模型
精细护理 医护配合完成患者术后康复
82岁高龄、接受这样大的手术后,护理是患者康复的重要环节。一般情况下,王爷爷需要转进ICU观察,然而,目前泌尿外科已完成此类手术十余例,护理团队对这类患者的术后管理已有经验,所以手术之后王爷爷免去了转往ICU,而是留在科室接受护理。
虽然已有经验,护理团队仍全力投入王爷爷的术后护理工作。四川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护士长虞瑰介绍,医疗团队和护理团队一起就术后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交流,“护理也是跟医疗同线的,包括术后的灌注、液体的管理、感染控制,出血的观察、管道管理以及术后营养等,我们逐一进行了安排。”
在医疗团队的护理下,王爷爷术后第二天就开始进食,术后第三天就已经可以下床活动了,术后第七天已达到出院标准。“这是基于患者信任和医护共同配合完成的一项工作,患者能顺利康复出院,我们也感到很欣慰。”
创新范式,新质生产力重塑医疗行业的底层逻辑
这个案例正在产生裂变效应,此实践模式的延伸将有助于形成“高龄肿瘤患者智慧诊疗管理模式”,增强外科服务能力,扩大服务人群,医疗新质生产力在改善医疗安全、提升服务效率,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正在形成创新范式。
“AI是结构化思维的加速器,它帮助医生快速整合文献数据、提炼风险预案。”熊玮告诉封面新闻记者,在现代医疗领域,AI辅助手术决策正逐渐成为提升手术精准性与安全性的关键手段。
省医院泌尿外科主任熊玮医生
当科技赋能解决“能不能做”的问题,医生就能更专注于“该不该做”的价值判断。"新技术不是要取代医生,而是让我们更专注做'医生该做的事'——判断、决策、共情。"
DeepSeek与三维重建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正在重塑医疗行业的底层逻辑——从依赖个体经验转向数据智能驱动,从单学科作战转向多模态协同。当DeepSeek的算法之光与三维重建的空间智慧,最终汇聚在患者康复的笑容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医疗技术的进步,更是医生群体用智慧与温情书写的生命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