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国民党包围了正在向江北转移的新四军,制造了皖南事变。皖南事变发生后,在我党的领导下,新四军军部很快就完成了重建。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建的新四军军部中,担任政治部主任的是一个名叫邓子恢的老革命家。
邓子恢出生于1896年,福建龙岩人。青少年时期,邓子恢积极参加各种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逐渐成长为一名忧国忧民的进步青年。1926年,邓子恢加入了我党,这一年,国民党誓师北伐,全国革命形势高涨,邓子恢也积极投身革命运动,前往崇义县等地发展党员,壮大革命力量。
大革命失败后,邓子恢的主要工作转入地下。1929年,红四军离开井冈山之后,邓子恢主动联系红军,要求红军进入闽西。在这之后,邓子恢主要从事根据地的建设,领导群众开展土地改革,同时,他也积极动员有志青年投身革命,为游击队的发展壮大倾注了大量心血。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开始了长征,不过,邓子恢并没有参加长征,而是留守根据地,在闽西地区坚持了三年游击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闽西游击红军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邓子恢也进入新四军,担任了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
皖南事变发生后,在我党的领导下,新四军军部很快就完成了重建,邓子恢也受到重用,担任了新四军新任政治部主任。不过,当时邓子恢并没有立即赴职,因为淮南地区的抗日形势非常紧张,邓子恢留在淮南根据地,负责新四军第二师的整编工作。直到1941年5月,邓子恢才前往新四军盐城军部,上任政治部主任。
在这之后,邓子恢又兼任了新四军第四师政委,参与指挥第四师发展恢复豫皖苏边区,打开河南地区的抗日局面。解放战争时期,邓子恢担任了华东局副书记等职务,主要负责地方支前工作、部队后勤工作、土改复查工作等,尤其是在淮海战役的后勤与支前保障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促进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邓子恢担任了中南局第三书记,主持中南地区的土地改革,同时,他还参与领导了地方的“三反”、“五反”等工作,巩固了新生的政权。1953年,邓子恢被调到北京,担任了农村工作部部长,主管农村与农业方面的工作,次年,他担任了副总理,成为一名副国级干部。
那段时期,邓子恢为我国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尤其是在稳定生产关系、巩固农村合作社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不过,邓子恢主张稳步推进农业合作社,而不是快速、大规模地推进,他也因此受到不公正对待,被错误地认定为犯了“右倾”错误。
即便如此,邓子恢依然对各项建设充满信心,并继续投身祖国的建设。1965年,邓子恢改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分管计委财经工作。十年浩劫开始后,邓子恢也受到冲击,1969年,他被疏散到广西,次年,他回京治病,于1972年因病去世,享年76岁。值得一提的是,在邓子恢去世后九年,也就是1981年,中央为他恢复了一切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