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yings:

最近强烈意识到自己“老了”的证据又多了一个。

前几天刷到一个数据:

如果不是这个新闻,我都快忘了电玩城这个地方了。可还没等我为这“喜人”的形势高兴,刚点开新闻就发现:

现在的电玩城怎么变成这样了?

敞亮,整洁,井然有序。带着 VR、AR 功能的新游戏机子,配上蓝色调的灯光,甚至带点“赛博朋克”的高级感。


不是说不好,只是它和我记忆里的电玩城相去甚远。

对于很多 80、90 后来说,去电玩城是对成人世界的第一次窥探。

在那个喧闹闷热的空间,我们见识到“学习”之外的世界,投注对“长大”的想象,把“鱼龙混杂”当“江湖气”,把它视作一种成人世界的标志。

我们逃脱大人的“约束和监管”,试探性地朝那个世界迈了一小步。

然后偷偷留存下一些高浓度的、纯粹的快乐。

但现在随着设备和环境的升级,这些美好的回忆反而变得模糊了。

所以今天,我想带你再去体会一次,那个十几岁时的快乐角落。



多少 90 后第一次挨揍就是因为偷跑去电玩城。

读者@大林 从补习班翘课去电玩城打《拳皇》,回家后被从书包里翻出一枚游戏币,让他挨了人生第一顿皮带。

@猫仙人 毕生难忘 1998 年 3 月 8 日那天下午,他用了 9 个币通关了《三国志》,然后被提前下班的妈妈当场抓住,拖回家一顿胖揍。


也不怪家长紧张,电玩城天然就带着一种莫名的“成人感”,听上去就不适合未成年人出入。

灯光昏暗,自带一种“暧昧感”;空气不太流通,总有老旧机器味和热烘烘的“人气儿”混在一起。

不夸张,小时候一进电玩城的门,就感觉每个感官都在提醒着自己仿佛正在什么“灰色地带”边缘试探。

电玩城的通行货币是游戏币,握在手上跟钱的手感差不多。推币机掉落硬币的哗啦哗啦响声,更给电玩城渲染了一些“纸醉金迷”的感觉。

当时在家长眼中,去电玩城就跟去澳门博彩差不多。


环境也很复杂,一不小心就带未成年的我们看到了世界的另一个侧面——“弱肉强食”,鱼龙混杂。

在电玩城,游戏打得好是可能要挨揍的。

@水星冲浪手 羡慕同学玩《拳皇》厉害,会操作草薙京无间断开大招,结果转天同学告诉他,自己因为一直用这一招被一个小混混揍了。



去电玩城最怕的,就是你刚占了一个赛车/街机机子坐下,一个长你几岁的人就来拍拍你的肩膀:

“来,哥帮你打一局。”

也难怪电视剧里安排流氓打架斗殴要在电玩城,黑社会互赠产业也要安排给游戏厅和电玩城;


图源《狂飙》

电玩城的每一条生存规则都踩在划定给“未成年人”的禁忌红线上。

千禧年前后,全国一共有上万家电玩城、游戏厅,基本每家门口都竖着一块牌子,禁止未成年人入内。

但当时的我们,冒着被父母胖揍的风险也要去电玩城,因为真正吸引我们的不是未知的世界,而是纯粹的、难以取代的快乐:

省下早餐 5 块钱买 10 个游戏币,就能在里面玩一下午;

热门游戏区的每台街机后面都站满了人,等着那声胜利的 “K.O”;

背着家长偷偷早恋的情侣会去抓娃娃;

e 人会在大厅门口玩跳舞机,i 人就自己玩投篮机,希望刷新记录。


图源《请回答1988》

任何形式,任何程度的快乐在这里都任意挑选,你可以紧紧握在手里。


《老友记》里钱德勒和莫妮卡同居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想把客房改造成“游戏房”,两个人还为了那台菲比送的街机激烈竞争。

《生活大爆炸》里主角四人被锁在了一个摆满街机的地下室里,结果玩得兴起,主人来放他们走都不愿离开。

《请回答1988》,金正峰打游戏上头的时候会跟小学生抢座位。


这就是电玩的魅力,它会把任何时候的你拉回十几岁,然后重新体会快乐的感觉。

但越是这样就越让人意识到一件事情:

有一个东西是所有电玩城都无法升级的,甚至是我们自己也无法找回的——“着迷”的能力。


图源《老友记》


你可能无法想象,曾经的自己在“可支配时间只有放学后那几个小时”的有限条件下,为了去电玩城大展身手,曾经付出过怎样的努力。

几乎算得上是不遗余力。

@叶子 当年为了满分通关跳舞机上的《恋爱 ing》,同一首曲子跳了 100 多遍;

@李画画 为了成功抓到娃娃,提前好几天去蹲点学习,看别人如何“甩”摇杆;


那时候甚至有专门的杂志教我们如何打电玩城里的街机游戏。

《电子游戏软件》,出了 300 多期,买一本能全班传阅。

从如何“开始游戏”,到怎么操作,各个人物是啥属性和技能,哪里有隐藏彩蛋和道具,全给我们写明白了。


@古董科技

有人专门整理全国音游机厅门店信息,还搞了个网站。


连跟电玩城和朋友道别都很认真,要写作文,“登报”告别。

结尾用好几种语言抒发情感。


那时候,每天为了玩可以跟别人斗智斗勇。

@大太阳 的弟弟为了去游戏厅,每天精心计算回家的时间,然后趁机去机子上玩几把,再飞快跑回家,让自己回家的时间跟正常走路持平,免得被家长发现。


读者@小丁 为了让自己的币不被“坏孩子”敲诈,兑换完游戏币后都是暂存在老板那里,玩几个取几个,“像在银行办业务”。

偶尔还耍点小聪明。

去过电玩城的都知道,因为不少街机游戏都是盗版,很多机器都有 bug,谁会“卡 bug”就能成为整个电玩城的传说。

@Alex 因为会卡《恐龙快打》的 bug,在游戏过程中给主角卡出不吃伤害的“透明人”无敌效果,成为游戏记录的保持者,收获了无数句低年级小孩的“哥哥你真厉害”。


那时候很多机器老化,会“吞币”,一旦自己的游戏币被吞了,一定会哭着喊着跑去找管理员,演得越夸张越好,争取打同情牌,让他多给自己补开两局。

我们几乎穷尽了自己的所有办法,为的只是在电玩城里多待一会。

写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也许我们并不是真的怀念那些破旧不堪又黑暗逼仄的电玩城,而是怀念那种能为了什么着迷,陷进去,付出一切的状态。

相比于现在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而言,“着迷”像是一种超能力。

而那个时候的我们对这种能力唾手可得。


电玩城回报给我们的不只有快乐,还有陪伴。

说来奇怪,就是这样一个“鱼龙混杂”的地方,却有着一个单纯的社交环境。在这里人们因为几个游戏币而结识,因为一个操作而互相羡慕、称赞,激情不会因为陌生而打折。

没人会在电玩城里感觉孤独。

打街机的时候永远一群人围着你,上到 50 岁下到 5 岁,在你操作绝杀时一起歪七扭八地喊一句“阿杜根!”(《街头霸王》角色放大招时的拟音)

《请回答 1988》里,正峰在街机店打游戏,身后就围着一群小孩。


年龄和阅历相差 30 岁的人,一局游戏下来,就能自动变成朋友。


图源@fpt_

像跳舞机那种装置,更是经常跟陌生人合作通关。点歌的人会照顾队友,总是事先问一句:“这首歌你 OK 吗?”

但这种社交距离,用现在的眼光回头看,有另外的名字——“没有边界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边界感”成了我们在跟人交往时更需要的东西。

我们不再害怕孤单,反而更怕突如其来的亲昵。

所以当我在后台翻大家最近几年关于电玩城的留言时,发现成年人再去电玩城,关键词已经变了:

心情不好就一个人去电玩城买些游戏币,噼里啪啦一通,很舒服。@sternstunde

心情特别差的时候就喜欢一个人去抓娃娃,抓住了就觉得任何事都是有希望的。@喵喵大人

最近工作压力大到爆炸。那天自己一个人去了游戏城,玩篮球机,打太鼓达人,在唱歌机里面鬼吼了半小时,第二天依旧是一只积极向上的社畜。@

“一个人”和“发泄情绪”,成了我们成年后去电玩城的目的。


这就是电玩城的特别之处,在这里你不会孤独,但也可以享受孤独。

在那个娱乐选择还不多的年代里,电玩城尽可能地为所有人都提供了庇护,消磨时间、发泄情绪、体会陪伴、寻找快乐,我们穿梭其中,总有一席之地。

但现在面对这个明亮的、高级的、宽阔的新电玩城时,却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感觉无处落脚。

在这中间,我们失去的到底是什么?


千禧年怀旧 bot 的投稿里,很多都跟电玩城有关。


大多数怀念围绕一个主题:

想念那种认真地、迫切地、在有限的条件内用力给自己创造快乐的感觉。

电玩城里,快乐的浓度总是很高。

投两个币到头文字 D,人人都能当一把“秋名山车神”;

不懂马术也能骑马,不懂艺术也可以尽兴跳舞;

娃娃机玩具很丑,但摇杆一甩就高兴;

街机游戏都是像素风,连 480p 都够不上,但快乐很清晰。


当年甚至还有跳舞机比赛

而我们现在拥有了“投币自由”,也终于脱离了家长和学校的监控,生活中属于自己的可支配时间远远超过了当年的“放学后”那几个小时,

可选择的娱乐设施变得越来越多,手游、桌游、剧本杀,线上线下,花样层出不穷。

但我们却失去了获取高浓度快乐的能力。

着迷的能力,对未知世界的兴奋,没有边界的社交,我们都失去了。


街头霸王界面

这也是为什么,电玩城仍然活得好好的,没倒闭,没关门,但我们想起它仍然会感觉一阵怅然。

还有一件让人想到就有些灰心的事,

当我们发觉,去电玩城是我们对成人世界的一次“窥探”,还有另一重含义——

你是可以后撤的。

你可以只是探头看一看成人世界,而不必真正陷入到复杂莫测的“丛林规则”中去。

探头看完了,你还可以回来继续做轻松的小孩。

就像你在电玩城观望了半天后,终于坐在“推币机”或“捕鱼达人”前面,试探着学身边的中年人放了几个币进去,不幸全部“输”光。

但你仍然可以回到太鼓达人面前,敲幼稚的舞曲。

当我们不再怀着过去的心情去电玩城,似乎也意味着,我们已经彻底失去了从成人世界撤退的权利。


找资料的时候,我搜到了一条新闻:

去年夏天,因为天气太热无法出门去电玩游戏厅,日本一位 92 岁的老奶奶跟家人一起自制了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硬币游戏机,每天在家“推硬币”。


@视角_日本

这似乎是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事情:

尽管成人世界的大门已经无法关闭了,但至少别失去玩游戏的心情。

撰稿:三花

责编:许无

参考资料: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曾经以为,不受节制地玩电子游戏就是终极快乐》;

X博士《现在的人已经不再尊重拳皇了》;

文化与文玩《一个70后的文化记忆:少年卷——街机游戏厅》;

凤凰Weekly《商场电玩城,「掏空」中年人的钱包?》;

金错刀《一夜变脸的“游戏天堂”,攻陷中年男人》;

馒头说《【闲聊】消失的街机厅》;

张书乐《街机,极简街头消亡史》;

部分素材来源:

剧集《请回答1988》《老友记》《狂飙》《生活大爆炸》;社交媒体@古董科技@视角_日本@千禧bot

晚祷时刻

对于十几岁时最难忘的快乐,

你还有哪些回忆?

在评论区分享出来,找回一点“着迷”的能力。

我们在成长中失去的所有,

本质上都是在失去快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