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给我砸了它!"

那天,王海岩带着一群小弟拦截一辆黑色轿车,随手一挥就让手下将车砸得稀烂。

谁也没想到,这场看似普通的交通冲突,竟成了潍坊黑老大王海岩的催命符。

01

1971年,王海岩出生在山东潍坊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亲在工厂上班,母亲是街道办的职工,他们和大多数父母一样,期待孩子能靠读书出人头地。

王海岩的父亲每天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往返工厂,一个月挣不到百元工资,却还在车把上挂着油纸包的馒头。

十岁那年的一个早晨,王海岩跟着放学的孩子们去了游戏厅。游戏厅老板穿着时髦的喇叭裤,手腕上戴着明晃晃的金表。老板数钱的样子深深印在了王海岩的脑海里。

"这才是有本事的人。"王海岩在心里暗暗发誓。

十三岁时,王海岩第一次偷了父亲的工资。他带着几个狐朋狗友去游戏厅挥霍。父亲发现后,拿着门后的竹条抽他。王海岩死死咬住牙关,一声不吭。这顿打没能让王海岩怕了,反而让他更加叛逆。

"打我?等着瞧。"王海岩擦掉嘴角的血,眼神里闪着狠色。

十五岁那年,王海岩组织了一个校园小团伙。他们在校门口堵住同学,勒索零花钱。校长多次找王家谈话,但收效甚微。母亲总是替他求情:"孩子还小,不懂事。"

十八岁生日前夕,王海岩带人偷了一台摩托车。他们打算卖掉摩托车,分钱去潍坊最大的歌舞厅潇洒。没想到摩托车主是个刑警。王海岩第一次进了看守所。



法官宣判时,他死死盯着旁听席上的父母。母亲在后排抹眼泪,父亲低着头,一言不发。王海岩心里冷笑:"你们以为我会变好?我偏要干一番大事业,让你们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出息。"

02

1989年,18岁的王海岩因盗窃罪被判处八年有期徒刑。

监狱里的日子并没有让王海岩变好。他在里面认识了一群亡命之徒,学会了更多的套路和手段。出狱后,他拿着一把刀,开始了抢劫生涯。很快,29岁的王海岩再次被抓,这次被判了十四年。

王海岩第一次感到恐惧——等到下次出狱,他就40多岁了。这个年纪,如果再进去,这辈子就完了。于是他在狱中表现良好,积极争取减刑。

2009年夏天,38岁的王海岩提前获释。他站在监狱大门外,掏出口袋里最后一根烟,狠狠地吸了一口。

回到家,父母已经搬进了单位分的楼房。母亲准备了一大桌子菜,父亲默默倒了一杯白酒。"儿啊,这次出来,安安稳稳找个工作吧。"

王海岩扒了两口饭,放下筷子。他环顾四周,老旧的家具,狭小的客厅。这样的日子,他一天也不想过。

第二天,王海岩找到狱友老杨。老杨的表哥在看守所开小卖部,透露潍坊的地下赌场生意火爆,每晚能进账十几万。

"现在潍坊的赌场都是外地人开的,他们不了解本地情况,咱们完全可以做这个。"老杨说。

三天后,十几个刚出狱的人聚在老杨家的地下室。王海岩坐在正中间:"要么豁出去赚大钱,要么滚回去吃牢饭——兄弟们自己选。"



一个月后,潍坊第一家本地人开的地下赌场在城郊开张。赌场设在废弃工厂的地下室,入口隐蔽,还设有暗号。开张第一晚就进账八万多。

王海岩清点着当晚的收入,心里已经有了更大的盘算。在他看来,这只是个开始。比起老老实实找个普通工作,这条路显然来钱更快。

03

但赌场开业第二个月,生意突然冷清下来。原来潍坊最大的地下赌场老板钱涛派人警告赌客:谁敢去王海岩的场子,以后别想进他们的门。

手下小弟开始抱怨,每天无所事事,工资都快发不出来。有几个人已经偷偷去钱涛那边谈条件,想投靠过去。

一天晚上,三个醉汉冲进赌场闹事,砸烂了大厅的桌椅。王海岩赶到时,地上只剩下一张纸条:"潍坊不是你能撒野的地方。"

王海岩盯着纸条,忽然想起狱中一个老犯人的话。"地下赌场这行,比的就是谁更狠。不立威,永远是别人的手下。"

第二天,王海岩买下了城郊一处废弃的养狗场。他将院子改造成了刑讯室,学着当年监狱里的手段收拾不听话的人。

三天后,钱涛的得力助手在路上被人打断了腿。王海岩把带血的铁棍挂在赌场大厅。他知道,在这个圈子里,暴力才是最好的语言。

随着帮派规模扩大,每月开销接近二十万。光靠赌场收入已经不够。小弟们天天喊着要钱要车,王海岩压力很大。

有几个赌客欠了钱跑路,其他人也开始耍赖。帐目越来越难收,王海岩急需找到新的财路。

这时,狱友老杨提醒他:"赌场要赚大钱,得做高利贷。赌徒欠了债,才会一直在你这赌。"

王海岩马上在赌场开设高利贷,专门借钱给输红眼的赌客。很快,他发现这比开赌场来钱更快。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餐具消毒协会会长在寻找"靠山"。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个发财的好机会。通过威胁和收买,他控制了整个行业。



2012年底,王海岩试图将赌场和高利贷业务扩展到临朐,却遭到当地势力的激烈抵抗。多次派人拦截他们的车队。

当地警方也开始注意到这些异常。有人举报他们在餐具消毒行业强买强卖,警察上门调查了几次。

王海岩从钱涛的失败中学到了经验。钱涛就是因为没有打通关系,才会被人举报倒台。

他找到了在临朐有人脉的姜栾,用高利贷套住了他。通过姜栾打通了临朐的关系网。

每月固定送礼,打点关系。他还仿照其他黑老大的做法,收买了几个企业老板做眼线,专门举报不听话的同行。

到2013年初,王海岩的势力已经遍布潍坊和临朐。这些手段都是他在黑道上摸爬滚打多年总结出来的。没人敢惹他,就连警察查案也要掂量掂量。

04

2014年初,王海岩已经是潍坊地下世界无人不知的人物。他的势力已扩张至潍坊和临朐两地,手下马仔逾百人。

每天晚上,他都要在不同的场子里露面。酒店老板、企业老板争着给他敬酒。市里的餐具消毒企业,没有他点头,连个价格都不敢调整。

"王爷来了!"他一出现,场子里的人立刻恭敬地让出一条路。沙发上的客人赶紧站起来,连本地有名的富商看到他也得叫声"海爷"。

这天早晨,王海岩刚从一家高档洗浴中心出来。几个企业老板早在门口等着,要请他去吃早茶。他摆摆手,让他们改天再说。



他现在要去办一件事。有个叫王骏的人欠了他的赌债,还砍伤过他的人。

路上,王海岩接到消息,说王骏马上要去单位上班。前面突然出现一辆黑色轿车挡住去路。 "给我撞过去。"王海岩连眼皮都没抬。这条路他走过无数次,还没人敢跟他叫板。

黑色轿车被逼到路边。王海岩从车上下来,看见几个小弟已经拿着钢管围住了黑车。他整了整衣领,准备给对方一个教训。

最近连警察见了他都得绕着走。上个月一个派出所副所长想查他的场子,第二天就被调到了乡下。这些都让王海岩更加确信:在潍坊,没人能治得了他。

黑车司机打开车门,恭敬地说:"老领导,不好意思,刚才没注意。"王海岩皱了皱眉,这称呼不太对劲。

他走近车窗。后座上坐着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穿着普通的灰色中山装,神色平静地看着他。

王海岩感觉这老人有些面熟,但他最近见的人太多,一时想不起在哪见过。他挥挥手,示意手下把车砸了。

钢管砸在车身上,发出沉闷的响声。挡风玻璃碎了一地,车身上全是坑。整个过程中,老人端坐后座,目光如刀,仿佛早已看透这场闹剧的结局。

王海岩第一次感到有些发毛。他见过太多人在自己面前求饶,但从没见过这样的眼神。不过没什么好怕的,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这时,老人拿起手机拨通电话:"老张,你护着的那个王海岩,今天带人砸了我的车。"

王海岩钻进奔驰车,空调冷风扑在脸上,却压不住后背渗出的冷汗。车载广播正播放午间新闻:"我市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他烦躁地关掉收音机,手机就在这时疯狂震动起来——屏幕上的‘胡局’二字刺得他瞳孔一缩。

"王老板,你完了。那是咱们局里退休的老局长,专管扫黑。你这次踢到铁板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