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1期三川汇文化科技

自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以来,“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在中国迅速崛起,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25年哈尔滨亚冬会的举办,再次将冰雪热潮推向新高度。与此同时,人工智能(AI)、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科技突破,正在彻底改变冰雪产业的传统模式,使其从“季节旅游”向“全年旅游”转型,从“北雪南移”向“全域冰雪”升级,科技的力量不仅让滑雪成为“国民运动”,更让冰雪旅游成为文旅经济的新亮点。

作者| 无花果(三川汇文化科技作者,三川汇文化科技研究院研究员)

编审| 时 光

编辑| 半岛

来源| 三川汇文化科技

近年来,“哈尔滨”凭借其冰雪魅力频频出圈,使得冰雪旅游景区成为“南方小土豆”备受追捧的旅游胜地,同时也让众多南方看到了“北雪南移”的新商机。据北京市滑雪协会发布的《2023—2024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显示, 截至2024年4月,在全球雪区面积排名前八的室内滑雪场中,中国占据了六个席位(包括哈尔滨、上海、广州、成都、湖州以及长沙),其中5家位于南方城市。


与此同时,目前国内共有60家处于运营状态的室内滑雪场,其中浙江、湖南、江苏省的数量居前三,分别有7家、7家和6家;广东有3家,上海有2家。南方冰雪产业的崛起,得益于科技赋能、文旅融合和区域协同等多重驱动,与东北、西北等传统冰雪强省相比,南方冰雪产业通过差异化竞争,形成了独特的“冰雪+”模式,推动了中国冰雪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一、南方崛起:从“基建狂魔”到“冰雪新锐”

南方冰雪产业的快速发展首先体现在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上。 上海耀雪冰雪世界,总投资约70亿元,以其98828.7平方米的面积成为全球最大的室内滑雪场之一。 自2024年9月正式营业以来,日均客流量达1500—2000人次,春节期间日均接待客流超8000人次。 作为上海“十四五”重大旅游投资项目,该项目填补了上海旅游产业链的“最后一块拼图”。

同为国际大都市,深圳也将迎来地标性的室内雪场——深圳前海·华发冰雪世界。 该项目的总投资额约367亿元,总建筑面积约33.9万平方米,项目钢结构共4.2万吨,用钢量已经达到北京鸟巢的级别。 其中,雪场面积达10万平方米,再度打破室内雪区面积的世界纪录。据“深圳发布”披露,该项目已全面进入装饰装修阶段,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开业,成为南方冰雪产业的又一地标性项目。

此外,热雪奇迹在南方城市的快速布局也令人瞩目, 自2019年起先后在广州、无锡、昆明、成都、重庆、武汉等地落地,2024年武汉第二家雪场开业,苏州、深圳新雪场也将在2025年投入运营。截至2024年4月,全国60家室内滑雪场中,浙江、湖南、江苏分别以7家、7家、6家位居前三,广东、上海分别有3家和2家。 2023—2024雪季财年,浙江、广东滑雪人次分别达127万、102万,同比增长2.0%和41.7%,显示出南方冰雪产业的强劲增长势头。



二、科技赋能:从“季节限定”到“全年无休”

科技是南方冰雪产业崛起的关键驱动力。 人工造雪技术的成熟使得南方室内滑雪场能够在高温环境下维持雪质稳定,如浙江安吉云上草原滑雪场采用全天候造雪系统,即使在20℃的室外温度下也能维持雪质稳定;武汉WS热雪奇迹室内滑雪场通过智能温控系统,全年保持-5℃至-2℃的恒温环境,客流量年均增长40%;无锡热雪奇迹通过智能温控系统实现全年恒温运营,游客数量逐年上升。

与此同时,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等数字技术的应用,进一步丰富了冰雪体验。 例如,北京冬奥村VR滑雪体验馆日均接待游客500人次,复购率达70%;广州热雪奇迹引入VR滑雪模拟器,提供极地探险、高山速降等沉浸式体验,上海耀雪冰雪世界结合AR技术开发冰雪主题互动游戏,增强游客参与感;杭州“冰雪大世界元宇宙”项目上线,用户可在虚拟世界中定制滑雪路线、挑战全球玩家。

此外,AI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则优化了滑雪场的运营效率。 例如,广州融创雪世界利用消费数据优化餐饮、零售布局,二次消费占比提升至35%;深圳前海·华发冰雪世界引入AI客流预测调度系统,游客等待时间可缩短60%。智能安全系统的普及也为滑雪安全提供了全方位保障,黑龙江亚布力滑雪场部署AI监控系统,实时识别滑雪者摔倒、碰撞等异常行为,让事故响应时间缩短至3分钟。

与东北、西北等传统冰雪强省相比,南方冰雪产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无中生有”的能力。 东北地区依托丰富的自然冰雪资源,发展冰雪产业具有天然优势,而南方地区则通过科技手段和基础设施建设,打破了地域和季节的限制。例如,东北的滑雪场多依赖自然降雪,雪期通常为3-4个月,而南方室内滑雪场通过人工造雪技术,实现了全年无休运营,极大地延长了冰雪产业的盈利周期。



三、文旅融合:从“单一滑雪”到“多元体验”

南方冰雪旅游产业的另一大特色是文旅融合。 上海耀雪冰雪世界融入江南水乡元素,打造独具特色的冰雪文旅IP。冰雪+教育的模式也日益普及,武汉WS热雪奇迹推出冰雪研学项目,年培训青少年超10万人次,浙江安吉云上草原滑雪场将滑雪纳入中小学体育课程,培养青少年冰雪运动兴趣;韶山推出“冰雪长征路”沉浸式体验项目,青少年研学订单占比达65%。

此外,冰雪+康养、冰雪+电竞等新业态也在南方迅速崛起,推动冰雪旅游正从单一滑雪向多元化体验转型。 例如,成都融创雪世界结合川西文化,推出“雪山温泉+藏寨非遗”套餐,客单价提升至1800元;北京冬奥村举办冰雪电竞大赛,吸引全球100支队伍参赛,在线观看人次破亿;洛阳应天门遗址推出“盛唐冰雪夜游”,通过AR技术还原唐代冰嬉场景,带动夜间消费增长45%。

南方冰雪品牌凭借“科技+文旅”的融合创新路径,成功打破了自然条件的束缚,彰显出独特的竞争优势。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品牌深刻挖掘并融合了地方文化特色,从川西的壮丽山川到江南的温婉水乡,再到滨海的浪漫风情,精心打造出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冰雪文化IP,极大地丰富了游客的文化体验和情感共鸣,实现了冰雪与文旅的深度融合与完美呈现。


在国家冰雪经济战略的强劲东风下,南方冰雪场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增速已超越传统冰雪强省北方, 特别是在2023-2024冰雪季,南方室内滑雪场的占比高达59%,成为业界瞩目的焦点。 2025年,随着苏州、武汉等地一系列新项目(如武汉第二家高端雪场)的陆续落地,南方冰雪品牌不仅将进一步巩固其在全国冰雪市场中的领先地位,更将向世界展示中国冰雪与文旅融合的独特魅力。


四、南北对比:资源禀赋与差异化发展路径

通过对比分析,中国冰雪旅游的南北差异不仅体现在自然条件上,更反映在发展模式和消费体验上。 东北地区依托丰富的自然冰雪资源和冰雪文化底蕴,形成了以户外滑雪、冰雪景观为核心的冰雪旅游模式;而南方地区则通过科技赋能和文旅融合,打造了以室内滑雪、冰雪娱乐为特色的冰雪旅游新业态。这种南北差异化竞争格局,为推动中国冰雪旅游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参考模式。

(一)资源禀赋:自然优势vs科技赋能

东北地区 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冰雪资源,冬季雪期长达3-4个月,雪质优良,适合开展户外滑雪、冰雪景观游览等活动。例如,黑龙江的冰雪大世界、吉林的长白山滑雪场、辽宁的沈阳冰雪文化节,都是依托自然冰雪资源打造的知名冰雪旅游IP,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然而,东北冰雪旅游的季节性明显,夏季资源闲置,运营周期较短,限制了其全年盈利能力。

南方地区 虽然缺乏自然冰雪资源,但通过科技手段弥补了这一不足,使得南方冰雪旅游实现了全年无休运营。例如,广州融创雪世界、上海耀雪冰雪世界等室内滑雪场,不仅打破了地域和季节限制,还通过VR滑雪模拟器、AR互动游戏等技术,提供了沉浸式的冰雪体验,消费潜力较大。 但是,南方冰雪旅游的初期投资高、能耗成本大,需持续技术创新以维持竞争力。

(二)消费体验:户外探险vs室内娱乐

东北地区 的冰雪旅游以户外滑雪为核心,强调自然景观与冰雪运动的结合。例如,长白山滑雪场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优质的雪道吸引了大量滑雪爱好者;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则以其规模宏大的冰雕艺术成为冬季旅游的热门目的地。东北的冰雪旅游更适合追求刺激和挑战的游客, 但其客单价较高(人均1200元),复购率较低(年均1.8次),主要以冬季旅游为主。

南方地区 的冰雪旅游以室内滑雪场为核心,强调娱乐性和家庭体验。例如,广州融创雪世界不仅提供滑雪服务,还设有冰雪主题乐园、VR滑雪模拟器等娱乐设施,适合家庭游客和初学者。南方的冰雪旅游更注重“娱乐性”和“科技体验”,适合追求轻松和多样化的游客。 在性价比方面,南方室内滑雪场客单价较低(人均800元),复购率高(年均3.2次),具有较强的市场吸引力。

(三)经济效益:季节性盈利vs全年可持续

东北地区 的冰雪旅游多依赖冬季旅游,盈利周期较短。例如,黑龙江的冰雪大世界每年冬季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但夏季客流量大幅下降,资源利用率不足20%。 这种季节性盈利模式虽然短期内收益高,但长期可持续性较差,难以实现全年均衡发展。

南方地区 的冰雪旅游通过室内滑雪场和科技赋能,实现了全年可持续运营。例如,广州融创雪世界年均客流量达80万人次,全年无休运营,盈利周期长。此外,南方冰雪旅游还通过多元化业态(如冰雪研学、冰雪电竞等)提升了盈利能力。 然而,南方冰雪旅游项目投资大、回报周期长,需在多元化业态上持续创新,以提升收益并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矛盾与挑战:高消费与低参与的悖论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5)》显示, 2023-2024冰雪季,冰雪休闲旅游人数为4.3亿人次,旅游收入达5247亿元,人均消费为1220元,是2023年国内旅游人均消费1002元的1.22倍。 但消费结构仍以“观赏体验”为主,真正参与滑雪运动的比例相对较低,进一步加剧了冰雪产业的经济悖论。

(一)市场现状:高投入与长回报周期成为核心矛盾。

南方冰雪产业的快速崛起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但高投入与长回报周期成为核心矛盾。 例如,广州热雪奇迹2019年开业后,前200天累计客流量达55万人次,2023年测算回本周期约10年,截至2024年6月年均客流量提升至80万人次;武汉城建热雪奇迹作为中部最大文旅体综合体,总投资近700亿元(包含武汉甘露山文创城),2024年11月正式运营后春节假期日均入场游客超2万人,但回本预期远超10年。

与此同时,投资与运营压力同样严峻,南方室内滑雪场需巨额资金建设(如深圳前海·华发冰雪世界投资367亿元),能耗成本占运营支出30%以上(智能温控、人工造雪),且VR/AR等技术迭代要求持续投入以维持竞争力。


(二)核心挑战:从“观赏”到“参与”的断层。

消费结构失衡是首要挑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2023-2024冰雪季中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达4.3亿人次,民俗冰雪活动参与率为17.73%,冰雪观赏体验类活动参与率为9.83%,而滑雪运动参与率不足5%。 这种“高消费、低参与”现象反映了冰雪旅游的现状与挑战,加之滑雪运动的高门槛(装备租赁约200元/天、教练费用300-500元/小时)与安全风险限制大众参与,而消费者更倾向低成本的冰雪娱乐(如雪圈、冰雕观赏)。

此外,文化认知不足导致滑雪普及率远低于欧美。据业内研究统计, 当前南方室内滑雪场和冰雪主题乐园中,仅12%的滑雪场提供系统化培训课程,青少年冰雪研学覆盖率不足20%,冰雪运动尚未融入大众生活, 仍被视为“小众高端”活动,与欧美“全民滑雪”文化形成反差。


(三)破局路径:降低参与门槛需双管齐下

南方冰雪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高消费、低参与”的核心矛盾。为破解这一难题,需从降低参与门槛、强化教育体系、科技与文化双轮驱动三方面入手,构建普惠化、可持续的冰雪经济生态。

首先,降低参与门槛是吸引大众参与的关键

通过推出平价套餐与共享经济模式,如无锡热雪奇迹的“199元/3小时滑雪套餐”和杭州热雪奇迹的“雪具共享计划”,用户可按需租赁装备,降低一次性购置压力。同时,实行分层定价与精准补贴可进一步扩大受众,例如深圳海昌“少儿冰雪中心”推出“亲子滑雪卡”(999元/年无限次),上海耀雪冰雪世界推出“冰雪助学计划”(凭学生证半价),以及地方政府发放“冰雪消费券”,可直接降低体验门槛。

其次,强化教育体系是推动全民普及的核心

冰雪教育需下沉至基础教育,例如成都青羊区在中小学体育课中开展“冰雪运动模块”试点,通过VR滑雪模拟器解决场地限制问题;武汉WS热雪奇迹推动冰雪研学进校园(年培训青少年超10万人次),并联合体育部门建立职业教练认证体系提升专业性,提高滑雪运动的普及率。在产教融合方面,深圳前海·华发冰雪世界与深圳大学合作成立“冰雪产业学院”,定向培养雪场运营、装备研发等复合型人才。

最后,利用科技与文化驱动也是重要的手段

科技增效方面, 福建福清滨海冰雪世界利用LNG冷能循环技术将能耗成本降低40%,该模式可复制至沿海城市(如珠海、厦门);深圳前海项目采用AI客流预测系统,动态调整造雪量和设备维护周期,减少30%的运营浪费;杭州热雪奇迹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雪质,确保滑雪体验一致性。

文化破圈方面, 成都融创雪世界推出沉浸式剧本杀《雪域秘境》,游客通过完成滑雪任务解锁剧情,复购率提升25%;武汉WS热雪奇迹与芒果TV合作推出综艺《冰雪少年团》,节目播出后武汉WS热雪奇迹客流量增长35%;上海耀雪冰雪世界联合teamLab打造“数字冰雪艺术展”,将冰雕与投影技术结合,吸引非滑雪游客占比达45%。

此外,社区化运营模式可构建冰雪社交生态, 例如广州融创雪世界上线“雪友圈”小程序,用户可组队约滑、分享攻略,累计沉淀20万活跃会员,衍生滑雪装备、旅行定制等二次消费;无锡热雪奇迹通过KOL孵化计划招募滑雪达人入驻平台,通过短视频教学、直播带货(如滑雪服、护具)实现流量变现,年创收超500万元。


六、政策建议:创新推动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

自2015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以来,中国冰雪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全国滑雪场数量从2015年的568家增至2024年的1200家,室内滑雪场从12家增至60家,覆盖南方20余省市。2025年,冰雪产业市场规模预计达1.2万亿元,较2015年(2700亿元)增长超3.4倍。

这一增长背后,离不开国务院《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文旅部《冰雪旅游发展行动计划》等文件形成的政策合力。针对当前南方冰雪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三川汇文化科技研究分析认为,推动中国冰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创新是关键,亟待在跨省联动、金融工具和行业标准等方面加强政策储备。

(一)构建南北冰雪产业协作区

东北与南方在冰雪产业上各具优势,东北拥有丰富的自然冰雪资源和成熟的滑雪文化,而南方则通过科技赋能和文旅融合开辟了室内滑雪的新赛道。 建立“东北-南方”冰雪产业协作区,可实现资源互补与协同发展。 例如,东北滑雪场可在夏季转型为露营基地或山地运动中心,探索“一季双用”模式,提升资源利用率;南方则可借鉴东北的冰雪文化运营经验,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冰雪IP。协作区内可设立“冰雪产业联盟”,推动人才交流、技术共享和市场联动,例如吉林长白山滑雪场与广州融创雪世界合作开发“南北冰雪旅游线路”,吸引更多游客跨区域体验。

(二)创新冰雪产业投融资机制

冰雪产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传统融资模式难以满足需求。推出冰雪产业专项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可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雪场建设与运营。 例如,吉林万科松花湖REITs募资30亿元,用于雪场扩建和设施升级,投资者可通过分红分享雪场收益。此外,REITs还可用于支持南方室内滑雪场的低碳技术改造(如福建福清滨海冰雪世界的LNG冷能循环利用),降低能耗成本。政府可通过税收优惠、风险补偿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参与冰雪REITs发行,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投融资机制。

(三)完善冰雪产业规范化体系

标准化是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首先,应加快《室内滑雪场安全规范》国家标准的修订,明确滑雪场的安全管理要求,例如强制配置VR滑雪设备的晕动症缓解系统,提升用户体验与安全性。其次,制定《冰雪装备制造行业标准》,推动国产滑雪板、造雪机等装备的质量提升,打破国外品牌垄断。最后,建立冰雪旅游服务标准体系,规范滑雪教练资质认证、雪场服务质量等,提升行业整体水平。例如,成都融创雪世界通过引入国际滑雪教练协会(ISIA)认证体系,提升了教学专业化水平,成为行业标杆。

(四)打造南方区域协同样本

为深化区域协同效应, 南方冰雪产业可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打造差异化协同发展样本,推动冰雪经济从单点突破向全域联动升级。 例如,粤港澳大湾区可围绕“深圳研发+东莞制造+珠海赛事+澳门文旅”,打造“冰雪创新走廊”;成渝双城经济圈以联合申办2034年冬奥会为契机,推动成渝冰雪产业一体化,建设“西部冰雪枢纽”;长三角地区通过“上海IP+浙江制造+安徽培训”分工,实现冰雪产业纵深布局,形成“冰雪黄金三角”。



结语

从“北雪南 移”到“全域冰雪”,中国正以科技突破、文化融合、政策创新重构全球冰雪经济版图。东北的生态化升级、南方的智造化突围、中部的文化化深耕,共同勾勒出冰雪经济的“中国模式”。未来十年,在科技温度与文化厚度的双重驱动下,冰雪产业将成为中国区域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让更多人在飘雪的南方与沸腾的北方,共同见证一场属于中国的“冰雪奇缘”。

参考文献:

1.伍斌(北京市滑雪协会副主席).《2023-2024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R].北京市滑雪协会,2024.

2.国家体育总局.《大众冰雪消费市场研究报告(2023—2024冰雪季)》[R].国家体育总局,2024.

3.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5)》[R].中国旅游研究院,2025.


当AI卷入综艺赛道,会激发何种想象?

深度伪造:AI“变脸”成隐私与财富的“掠夺者”

独家报告:透视全国170座城市300余个文旅元宇宙政策

重磅 | 两万字报告:从国家级到省级,150个元宇宙政策大盘点

苏州文博会何以“国际风、江南韵、创新潮”

20份研报集萃: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全景洞察

行业窗口与顶尖新媒体【三川汇文化科技】已运维4000多期(持续十多年,跨越4000多天),推送文化、旅游、体育领域专业优质文章8000多篇。【三川汇文化科技】始终秉承权威、专业、准确、及时、实用的特点,聚焦文化、旅游、体育等行业前沿动态、发展思考,直面新时代行业发展重大问题,融汇行业内外精英的观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亦架设起沟通各方的畅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文物局、国家体育总局等有关部门,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国各文化、旅游、体育企业的重要助手。欢迎订阅关注!

请给无花果打赏,您的打赏,平台都会给到作者个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