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24日电 题:“蓝天不是等来的,而是拼出来的”——生态环境部回应大气污染防治热点问题
新华社记者高敬
“蓝天不是等来的,而是拼出来的”“抓住移动源这个‘牛鼻子’”“让环保投入高、绩效好的企业享受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在生态环境部24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大气环境司司长李天威回应当前大气污染防治的热点问题。
2024年成绩单:空气质量稳中向好
李天威介绍,2024年,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稳中向好:改善幅度大,全国PM2.5浓度为29.3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为87.2%,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0.9%,都优于年度目标;改善范围广,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同比下降3.4%,天山北坡城市群、成渝地区、汾渭平原、长江中游城市群、长三角地区PM2.5浓度同比均呈现下降;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取得初步成效。
“蓝天不是等来的,而是拼出来的。”他介绍,2024年,生态环境部和各地持续深化重点领域行业治理减排,全年完成散煤治理200万户,累计达4100万户;推动完成钢铁行业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1.3亿吨,实现全国80%以上产能全流程或重点工程超低排放改造;积极推动运输结构调整,淘汰高排放车辆,开展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第三方机构专项排查整治行动。
2024年,生态环境部全面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和区域联防联控,开展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发现推动并解决各类突出问题8.8万余个。
努力完成“十四五”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目标
李天威说,重污染天气是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完成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的目标,要重点抓好三件事:
一是大力推动治污减排。指导地方加快实施落后产能退出,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清洁取暖、移动源防治等工作,持续深化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强化面源污染治理,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排放。
二是科学精准应对重污染天气。不断提升预测预报能力,精准、科学、依法应对长时间大范围重污染天气,真正做到污染“削峰降速”;完善企业的应急减排清单,实现涉气企业应纳尽纳、动态更新;做到应急减排应减尽减、精准落地,杜绝“数字减排”。
三是协同控制PM2.5和臭氧污染,指导重点城市围绕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实施协同减排,“冬病夏治”,确保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
抓住移动源治理这个“牛鼻子”
“当下和今后一个时期,抓住移动源这个‘牛鼻子’,十分迫切且必要。”李天威说,移动源是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来源,其排放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分别占全国总量的60%和24%左右。在北京、上海、济南等城市,移动源已经是污染物首要的排放来源。
他表示,做好移动源治理,要加快标准的制修订。生态环境部将对标国际先进法规,研究制定轻型车、重型车的国七标准,实现机动车减污降碳协同;研究制定非道路移动机械国五标准,实现排放控制技术和世界先进水平接轨。
同时,强化机动车排放监管。对重型货车,要加快淘汰国四及以下的货车,严格整治国五货车的超标问题,强化国六货车的智慧化监管,加快推进新能源重卡的替代应用。同时,持续开展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第三方机构的专项整治。
李天威表示,要推动非道路移动机械综合治理,重点提高机场、港口、园区等新能源机械和内部车辆的新能源比例。此外,推进火电、钢铁、煤炭、焦化、有色、水泥等重点行业大宗货物的清洁运输,推动大宗货物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
激发企业污染治理的内生动力
如何引导企业加强污染治理?李天威表示,要一手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大气环境,另一手要创新管理思路,综合运用金融、价格、财税、环保差异化管理等政策,激发大气污染治理的内生动力。
近年来,依据企业的生产工艺、污染治理水平、排放强度等,生态环境部门深化重点行业企业绩效分级。2024年,绩效A级和绩效引领级的企业达2754家,比2022年增加46%。李天威说,在绩效分级一系列的措施下,很多企业实现绿色转型和利润增长同频共振,污染治理、保护环境、履行社会责任者,真正得到了实惠。
他表示,要强化技术引领,完善政策支持,拓展环保绩效应用场景,形成有力有效的政策“组合拳”,让环保投入高、绩效好的企业享受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
李天威说,要突出标准引领,对整体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行业,逐步将超低排放要求转化为强制性排放标准,以标准倒逼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此外,强化执法监管,对环保水平低、投入小的企业加强执法监管,对存在偷排、漏排、弄虚作假等主观恶意违法行为的企业,依法依规严厉处罚,提高违法成本。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