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上午,第十五届四川省青联委员代表走进四川报业博物馆,展开了一场探寻报业发展历程、畅谈传承创新的活动。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委员代表参观了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主题展、四川报业发展主题展以及“烟火巴蜀”影像展馆。从《四川日报》的创刊号到四川各市(州)报纸的“全家福”,从报业薪火相传的历史到记录治蜀兴川的报道集,从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到长江韬奋奖的奖杯……一件件珍贵的藏品背后,蕴藏着一段段精彩的报业故事,让委员代表充分了解到四川报业的发展历程。
在《四川日报》的铅印活字版前,省青联委员、资阳融媒体中心记者石唯坚听完讲解员对几十年前报纸制作流程的详细介绍后坦言,他此前对报纸制作流程了解有限,但这次近距离接触让他深感震撼,“从铅字排版到数字化印刷,每个环节都凝聚着媒体人的匠心。”
驻足于一台老式铅字印刷机前,省青联委员、四川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江澄感慨道:“仿佛回到了入职第一天。”她表示,“尽管年轻一代编辑未曾经历胶片时代,但出版业‘内容为王’的理念始终未变,无论是铅字还是像素,传递优质内容的初心始终如一。”
一件看似不起眼的报头钢模和过时的马灯,寄托着老报人对党报事业的坚守;而一张张“敬礼娃娃”郎铮的照片背后,则是“新闻父子兵”对事业的坚守与传承。省青联委员、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文体旅传媒中心副主任李瑶对此感触颇深,她表示:“参观这样的展览,不仅能唤起媒体人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更能激发我们向前辈学习的动力。”
省青联委员朱梦琪在得知川报智媒平台已赋能全国多个省市后表示,这些智能搜索、生活服务等功能体现了“媒体实用性突围”的新趋势,也展现了川报人“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石唯坚也认为,从传统媒体的“敢写真相”到新媒体的“敢闯敢试”,一个“敢”字是贯穿展览的关键词,“无论技术如何迭代,‘敢创新、敢担当’的精神内核永远不会过时。”
当了解到报博馆最新开发的三星堆与大熊猫类文创产品广受欢迎时,省青联委员、四川微浪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唐宇表示,这样的跨界融合展现了“创新”与“传承”并重的传播新路径,他也从中得到启发。“下一步,我们也将借鉴此类经验,以文创产品为载体,探索文化传播的多元化模式,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全媒体记者 何馥君
来源 | 消费质量报
编辑 | 陈蕊妮
校对 | 聂行
责编 | 张可、罗婉毓
审核 | 开永丽
版权声明 | 本文仅作分享之用。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