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曝光了关于“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海地骗局”的细节,揭露“耗资44亿美元,仅建成6所房屋”。在所有合同中,“海地公司仅获得了2%的份额”。

“这不是援助,这是掠夺!”当《纽约邮报》将美国国际开发署在海地的丑闻公之于众时,全世界都为之震惊。一场打着援助旗号的闹剧,就这样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揭开了遮羞布。



2016年,海地记者表示:“全世界捐赠了数十亿美元。”他们指控比尔·克林顿和希拉里·克林顿侵吞了这些资金。有人质问:“希拉里·克林顿通过克林顿基金会为海地筹集的资金在哪里?海地甚至没有收到2%。”

海地社区呼吁特朗普:“我们恳求您,如果有一天您能公开要求希拉里披露2010年地震后他们从海地窃取的所有资金的审计报告,我们将支持您。”

自2010年那场震惊世界的海地地震后,美国政府信誓旦旦地宣布拨款44亿美元用于援助。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对于满目疮痍、急需重建的海地来说,本应是一场“及时雨”。可现实却给了海地人民重重一击,只有不到2%的资金流入了海地组织或公司手中,而56%的巨款却进了华盛顿特区公司的腰包。这就好比一个饥寒交迫的人,眼巴巴地盼着救命粮,等来的却是别人在他面前大快朵颐,自己只能喝口汤渣。



美国红十字会更是“功不可没”,当初信誓旦旦地声称要为13万人提供住所,可最终只建造了六所房屋。这六所房屋在庞大的受灾群体面前,简直就是沧海一粟,连塞牙缝都不够。那些曾经满怀希望的海地民众,只能继续在临时大棚里苦苦煎熬,等待着永远不会到来的“援助”。红十字会的所作所为,就像是一场拙劣的表演,打着慈善的幌子,却干着欺骗民众的勾当。

而美国国际开发署和那些非政府组织,面对资金去向的质疑,选择了沉默。他们拒绝回答钱去了哪里,仿佛那些消失的资金是一个不能说的秘密。没有透明度,没有问责制,这让人们不禁怀疑,这些所谓的援助机构,到底是在帮助海地,还是在剥削海地?

其实,只要稍微深挖一下,就会发现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利益链条。马斯克就曾爆料,美国国际开发署与美国政客相互勾结,将救灾资金中饱私囊。以克林顿基金会为例,时任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拿到这笔巨额拨款后,巧设名目,让某些美国空壳公司参与到海地的“卫生与残疾”“住房重建”“粮食安全”等项目中。而这些项目,外国和海地企业基本拿不到招标,最终大部分资金都流入了克林顿基金会等相关利益方的口袋。美国国际开发署还曾斥资400万美元用于研究在海地建设新港口的可行性,然后光速宣布“研究失败”。而这笔钱,大部分都通过中标的美国企业流入了离岸账户。这哪里是什么援助,分明就是一场明火执仗的抢劫。



美国在海地的这场“闹剧”,并不是个例。在国际援助的舞台上,美国常常以“世界警察”和“慈善家”的身份自居,到处挥舞着“援助”的大棒。可实际上,这些援助往往都是带着附加条件的,要么是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要么是为了满足国内利益集团的需求。在海地,美国的援助并没有真正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反而让这个本就贫穷落后的国家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对于美国来说,或许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国际援助,本应是出于人道主义精神,是为了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将其作为一种政治工具,用来谋取私利。如果美国继续这样下去,只会让自己的国际形象越来越差,让世界看到其虚伪的真面目。而对于海地人民来说,他们的苦难还在继续。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承诺,更是实实在在的帮助。希望国际社会能够关注海地的困境,让真正的援助能够到达海地人民手中,让他们早日重建家园,过上幸福的生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