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2月24日讯(记者 梁柯志)近期科创票据迎来密集动作,涉及各领域的各种“首单”消息频发。
近日,无锡产业集团发布消息称,成功发行两笔科创票据,其中,“25锡产业MTN001”为全国首单科技成果转化的混合型科创票据,规模3亿元,期限5年,票面利率2.25%。
另一个票据“25锡产业MTN002”为全国首单用于集成电路专项基金的科创票据,规模2亿元,期限3年,票面利率2.12%。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宁波银行作为此项票据的独家主承销商亦发布相关消息。
宁波银行相关负责人对财联社表示,目前与无锡创投等多笔混合型科创票据项目还在注册发行流程中。
据了解,混合型科创票据是指科技型企业发行或募集资金用于科技创新领域的,通过债券条款、权益安排等结构实现股债联动的债务融资工具。2023年交易商协会推出混合型科创票据,填补混合类融资工具缺口。
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24日,科创债(科创票据和科创公司债)存量为1765只,余额为17550亿,相较于去年12月2日的1111只大幅增加58%;其中,科创票据数量为771只,债券余额为6362亿。
光大银行相关人士对财联社表示,相对于其他工具,科创票据流动性较好,目前市场利率比较低,有助于降低初创型或科技型企业的票据融资成本。
创新票据解决科创融资难
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将科创类融资产品工具箱升级为科创票据;2023年,交易商协会进一步推出混合型科创票据,填补混合类融资工具缺口。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混合型科创票据与科创票据之间的差异主要为混合型科创票据具有“股债混合属性”,即可将募集资金以股权投资或基金出资等方式,直接以股权形式投资于科技企业。
2月24日,宁波银行相关负责人对财联社表示,混合型科创票据多方面优势:包括拉长债券期限匹配全生命周期,实现债券票面收益与企业未来成长挂钩,让投资人分享企业成长红利等。
明明此前预计,未来或有更多的高新企业参与发行混合型科创票据,特别是民企的参与度将持续提高。
混合型科创票据已过推广困难期?
事实上,混合型科创票据初期发展较为缓慢。
2024年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发布报告显示,自2023年7月落地后,混合型科创票据发行规模和频率较低。截至2024年4月6日,混合型科创票据累计发行规模44.8亿元,存量规模44.8亿元,仅占全部科创票据存量规模的1.4%。
报告认为,推广困难在于发行主体狭窄、条款严格和估值不够充分等原因,另外还存在结构化发行的风险,带来期限错配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近期,科创票据逐步受到银行的重视,中信银行2月8日发布信息称,近两年连续落地主体、用途、混合型“三首批”科创票据全国示范项目,累计承销规模近千亿,居市场前列。
除宁波银行外,公开信息显示,2024年6月和8月,交通银行上海分行和上海农商银行分别发行两笔混合型科创票据。
2月24日,兴业银行相关人士亦对财联社表示,对于科创企业,发行科创票据等标准债是重要的融资和服务方式,一直都在发行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