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悦数据近日发布《破坏陆地生态系统:23-24年新能源上市公司破坏生物多样性处罚典型案例》,详细记录了多起违规用地案件。

在新能源产业如火如荼发展的背景下,全国各地都大力开展“绿色工程”推动低碳转型,但个别新能源企业在项目审批、建设与运营过程中,竟触碰生态红线,破坏森林、湿地、草原等重要生态系统,损害生物多样性。

新能源产业承载着人类应对气候危机的希望,其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生物多样性为代价。这一个个真实案例,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需要引起我们警惕。若不加以重视和整治,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将受到阻碍。

违规用地案例频发

已公布的诸多案例显示,新能源企业用地合规性问题正不断涌现。风电、光伏这类新能源项目,自身占地面积普遍较大。当下,土地资源愈发稀缺,僧多粥少的局面致使个别项目在用地环节乱象丛生。新能源项目从前期规划开始,到最终成功取得用地审批,中间要历经多个环节,耗时较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个别企业为了抢占先机,赶工期、抢进度,在尚未取得完整用地手续时,便贸然提前开工建设,违规侵占耕地、林地,甚至把手伸向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土地。这些违规行为不仅严重破坏了土地原有的生态系统,还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害。

以陕西某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为例,其在光伏项目建设过程中,非法占用草地约 14.8 亩、林地 6.8 亩,使得当地草原植被遭到破坏。而另一知名新能源同样未能守住法律底线,因擅自将草原改为建设用地,被依法处以 7.8 万元罚款。

频踩红线背后原因

笔者认为,个别新能源企业屡屡触碰生态保护红线,原因有三。

一是企业目光短浅、过度逐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个别新能源企业盲目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对长远环境风险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公众往往只看到新能源在使用阶段的清洁优势,却忽略了其在生产、制造等环节隐藏的环境风险。

二是环境违法成本较低。当前的处罚标准多按“土地产值倍数”计算,如《草原法》第六十五条设定“6-12倍罚款”。相较于项目动辄上亿元的投资,这样的罚款数额显得微不足道,难以对企业形成有效的震慑。以华能宁南风电案为例,其非法使用草原18.4亩仅被罚2.67万元。

三是监管难以做到全面覆盖。新能源项目建设地点较为分散,多分布在偏远地区或山区,执法力量相对有限,监管部门很难及时发现和制止所有的用地违法行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碎片化,使得监管部门难以及时掌握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生态影响。等到监管部门发现问题时,往往已经面临修复成本倍增、生物多样性永久丧失的困境。

协同发力消除乱象

针对个别新能源企业违规用地现象,需要从立法、行政监管、司法救济和社会监督、企业自律等多个层面协同发力,构建一个全链条、无死角的环境保护法治体系。

严格执法,严厉追责。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对触碰生态红线、破坏关键栖息地的行为实施“生态损失价3-5倍”处罚,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对于项目退役后未完成生态修复的企业,要追究法定代表人的连带责任。

协同联动,智慧监管。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联合监管机制,搭建统一的信息监控平台,消除各部门在环境监管中存在职责分散、信息孤岛现象,实现对新能源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监管。充分利用大数据、遥感监测等现代信息技术,对项目选址、建设和运营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干预和处理。

强化修复,加强监督。为了更好地保障受损生态环境的修复,有关部门可设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专项基金,当新能源企业无力承担赔偿责任时,由基金先行垫付,再向企业追偿,确保生态修复工作能够及时开展。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加强与公众的互动,通过多种渠道公开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后续进展,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