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朝联军虽然在空中力量上占据优势,但在库尔斯克战区的地面进攻行动却屡屡受阻。联军在攻克库尔斯克方向遭遇重大挑战,后勤补给、兵力部署以及协同作战等方面的短板逐渐显现。

俄朝联军面临的首要挑战在于漫长的后勤补给线。从俄罗斯主要后勤基地至库尔斯克前线的补给路线横跨八百多公里,物资运输耗时较长。补给车队需要穿越多个复杂地形区域,时常遭遇道路封锁和袭击。有战地记者报道称,一支装载弹药的补给车队在途中遭遇伏击,导致近六小时的补给延误,直接影响前线部队战斗力的维持。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乌军依托地利优势,从苏梅州后勤基地到前线仅需一百五十公里机动距离。这种补给线的巨大差异使得乌军在物资运输效率上优于俄军。乌军可在四小时内完成一次完整的补给循环,而俄军则需要至少二十小时。

库尔斯克地区二点九八万平方公里的广阔战场面积也给俄朝联军带来挑战。为确保战区安全,联军不得不将有限兵力分散部署在各个重要节点。这种被动的兵力分散削弱联军的突击能力。

在协同作战方面,俄朝联军也暴露出短板。在一次针对乌军防御阵地的联合进攻行动中,由于通信系统兼容性问题和指挥衔接不畅,朝方部队与俄方地面部队的配合出现时间差。

乌克兰方面在库尔斯克战区展现出防御实力,精锐部队的集中使用和装备部署发挥作用。参战乌军中,大部分为经过训练的精锐力量,其中包括一些具有实战经验的西方军事顾问和专业人员。

乌军在库尔斯克战区部署三百多辆豹二主战坦克,这些来自德国的战车以其机动性能和火力打击能力,有效支撑起防线的装甲力量。此外,两百多辆M二布拉德利步兵战车的投入使用,提升乌军的机械化程度和战场机动能力。

乌军在工事构筑方面表现出专业水准。乌军在库尔斯克地区构建延绵数十公里的防线体系。这一防御工事网络包含大量反坦克壕沟和雷场系统,其中雷区密度较高。这种高密度的地雷布设能阻滞装甲部队的推进,还能迫使联军在进攻时不得不减缓速度,从而给防御方创造更多的火力打击机会。

在外部支援方面,乌军获得情报优势。这些战场信息使乌军能够定位俄军的关键军事设施。这种情报支持让乌军得以实施有针对性的突袭行动,多次成功打击俄军指挥所和弹药库等重要目标。

在电子战领域,乌军借助电子对抗系统取得战果。部署在前线的美制AN/TPQ-五三反炮兵雷达系统不仅能够探测来袭火炮,更能干扰俄军无人机的通信系统。在近一个月内,有一些俄军无人机因受到电子干扰而失控坠毁。这种电子战优势影响俄军的侦察能力和精确打击效能。

总的来说,俄朝联军虽然在空中力量上具有优势,但在地面作战中面临的短板制约其作战效能。而乌军则通过精锐力量的集中使用、装备的配置以及外部情报支援的利用,在库尔斯克战区形成防御态势。这种态势使得拥有制空权的联军也难以实现战略目标。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