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华语戏剧盘点来啦!
近年来,中国话剧在题材和形式上不断创新。主流话剧作品多样化,涵盖历史、现实、科幻、悬疑等多个领域,反映了当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内心世界。尽管中国话剧市场发展迅速,但高质量的剧目依旧稀缺。
南都娱乐为你甄选了2025年值得期待的华语戏剧,有继续巡演的爆款,也有佳作的开箱,还有新作首轮巡演。收藏好这份清单,2025剧场见。
1
《白鹿原》
话剧《白鹿原》是根据陈忠实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由陕西人民艺术剧院制作,是中国话剧史上的里程碑之作。该剧以陕西关中地区的白鹿村为背景,讲述了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近半个世纪的恩怨情仇,展现了中国农民在民主革命进步与封建传统文化交织下的复杂关系。
《白鹿原》通过白嘉轩、鹿子霖等主要人物的命运,反映了从清朝末年至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社会变迁。剧中不仅有家族间的恩怨情仇,还有对封建礼教、民主革命、抗日战争等历史事件的深刻描绘。这些故事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宏大的历史画卷。
话剧采用地道的陕西方言,使观众能够更真实地感受到关中大地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氛围。舞美设计融入了时代、地域、风情、民俗等元素,舞台布景如窑洞、庙宇、牌楼等栩栩如生,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氛围。演员们通过“歌队”形式呈现关中村民的形象,配合秦腔老腔的音乐,增强了戏剧的感染力。
《白鹿原》是陕西人艺“茅奖三部曲”之一,也是陈忠实生前唯一认可的改编作品。该剧从筹备到演出,得到了陈忠实的大力支持,并在第六届国际戏剧学院奖中获得“中国话剧新巅峰之作”的称号。
2
《魔幻时刻》
舞台剧《魔幻时刻》是一部改编自日本喜剧大师三谷幸喜经典电影作品的舞台剧。该剧由大麦Mailive、希肯琵雅、仙童戏剧、郑云龙工作坊、豆豆希望等多家公司联合出品,仙童戏剧、大麦“当然有戏”、山后练鞭工作室共同制作,于2024年首演,并在多个城市巡演。
故事围绕一个充满戏剧性和幽默感的“戏中戏”结构展开。剧情设计精妙,笑点密集,观众评价极高。剧中通过“戏中戏”的叙事结构,将电影中的经典场景和人物关系转化为舞台表演,既保留了原作的精髓,又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该剧由李任担任编剧兼导演,郑云龙、闫楠、宗俊涛、王雅迪、黄兆函、张诗漫和黄金等实力派演员共同出演。郑云龙在剧中首次挑战喜剧角色,展现了他作为“音乐剧王子”的全新一面。他的表演被形容为“癫狂的堂吉诃德”,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赞誉。
观众对《魔幻时刻》的评价普遍较高,认为该剧不仅保留了原作的幽默和荒诞,还通过舞台剧的形式增加了更多的视听效果。许多观众表示,这部剧让他们在笑声中感受到了生活的哲思和对梦想的追求。
作为一部改编自经典电影的舞台剧,《魔幻时刻》不仅成功地将电影的视觉效果转化为舞台表现形式,还通过演员们的精彩演绎和巧妙的剧情设计,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既真实又魔幻的观剧体验。这部剧不仅是一部纯粹的喜剧,更是一次关于梦想、错位与救赎的奇幻旅程。
3
《清明上河图密码》
话剧《清明上河图密码》是一部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打造的国风悬疑舞台剧,改编自作家冶文彪的同名系列小说。该剧以北宋宣和四年为背景,通过“梅船案”和“八子案”等离奇命案,揭示了北宋士子间的复杂关系和盛世下的危机。剧中不仅展现了北宋东京城的繁华与市井生活,还通过赵不尤一家的探案故事,呈现了普通百姓的民生诉求和历史传奇。
该剧由马楠编剧,沈力担任舞美设计与道具设计,上海当代艺术研究院出品,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主要演员包括贺坪、郭林、何易、吕佳、王桐、李燕姿、刘悦曦、张雨昂、王幂等。剧中还特别邀请了八子案中的七位成员出演,他们齐聚一堂,进行琴棋书画、文雅雅集,展现了古风古韵。该剧自2024年6月8日至23日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剧院上演,受到观众的高度评价,豆瓣评分高达9.0分。首轮演出18场售罄,加演场次也迅速售罄,显示出该剧的受欢迎程度。
《清明上河图密码》不仅是一部悬疑剧,更是一部国风舞台剧,通过悬疑推理的形式,展现了北宋时期的历史画卷和文化魅力。这部剧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精彩的剧情和演员的出色表现,还在于其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创新表达。
4
《蒋公的面子》
话剧《蒋公的面子》是一部由南京大学学生温方伊创作的校园话剧,首次于2012年5月在南京大学首演,并在同年12月正式公演。
该剧以1943年蒋介石担任中央大学校长期间,邀请三位教授赴宴的故事为背景,通过三位教授是否给蒋介石“面子”的辩论,探讨了知识分子在精神独立与政治依附之间的复杂心态。该剧自首演以来,因其深刻的主题和幽默的表达方式,受到了广泛好评。它不仅在校园内引起共鸣,还在全国范围内巡演数百场,成为近年来最受关注的原创戏剧作品之一。例如,在上海站的演出中,该剧连续四场爆满,观众反响热烈。 此外,该剧还在西安、北京、广州等多个城市上演,均取得了巨大成功。
《蒋公的面子》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剧本的深度和演员的表演,还在于其对知识分子形象的刻画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思。编剧温方伊通过这部作品探讨了知识分子在历史与现实中的困境,以及他们在面对权力时的道德选择。 剧中没有丑角,也没有绝对的高尚或卑鄙,而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知识分子的真实面貌。
该剧还因其独特的题材和表现形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例如,在西安的演出中,观众评价该剧“令人捧腹又意味深长”,并称其为“年度口碑话剧”。 此外,该剧还被纳入多个戏剧节和艺术节的演出项目中,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
话剧《蒋公的面子》不仅是一部成功的校园话剧,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的作品。它通过幽默与悲剧相结合的方式,揭示了知识分子在历史变迁中的复杂心态,引发了观众对教育、艺术、历史、社会、人性等话题的思考与自省。
5
《双枰记》
话剧《双枰记》是一部由话剧九人创作团队出品的民国知识分子题材作品,讲述了三位青年在动荡时局中的命运抉择与情感纠葛。该剧以程无右即将接受审判为背景,通过卢泊安、郎士飚和程无右三人之间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在救亡图存的洪流中如何面对个人与国家的命运。
《双枰记》的标题“双枰”象征着两盘棋局,分别代表了故友之间久别重逢的残局和三位主角在救亡图存时局中的奔波与挣扎。剧中通过插叙的方式,讲述了卢泊安在狱中为程无右辩护的故事,同时穿插了两位女性角色邵玉筝和冯小寒的视角,展现了底层人民对文人墨客的世俗眼光。
该剧自2021年首演以来,凭借扎实的剧本、厚重的情感和细腻的表演,受到了观众和评论家的高度评价。它不仅入选了新京报“最艺术”演出榜2021年度十大戏剧,还成为第七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的入选剧目。观众普遍认为,该剧在台词功底、角色塑造和情感表达上都表现出色,尤其是两位女性角色的独白和演员的出色表现,使得整部剧更加引人入胜。
话剧九人是一支由北京大学校友创立、拥有丰富创造力与高口碑的青年戏剧团队,坚持原创剧目的创作、演绎,希望在剧作中照见现实的社会、呈现真诚的思考。《双枰记》是话剧九人继《四张机》和《春逝》之后的第三部作品,延续了九人一贯的文人戏风格。该剧不仅在台词上展现了文人风范,还在舞台设计上采用了极简风格,通过光影效果还原了狱中一夜的光影场景。此外,剧中还融入了京韵大鼓、京戏等传统曲艺形式,为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视听体验。
这部剧不仅是对历史的再现,更是对人性与理想的深刻探讨。
6
《枕头人》
话剧《枕头人》是由鼓楼西剧场制作并首演的一部经典作品,改编自英国剧作家马丁·麦克唐纳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儿童谋杀案的故事,主人公卡图兰是一名业余作家,被怀疑是三个失踪儿童的凶手。剧中通过卡图兰的视角,揭示了人性中的黑暗与光明,探讨了童年伤害、人性之恶、国家机器的操控以及创作者的道德界限等深刻主题。
鼓楼西剧场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制作高质量的戏剧作品,而《枕头人》则是其代表作之一。该剧由周可执导,演员阵容包括张加怀、何雨繁、李虹辰、王辰昊和韩燕楠等。舞美设计由沈力负责。该剧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还多次获得观众和媒体的高度评价。例如,《纽约时报》称其为“一部混合着生活与艺术、现实与幻想、残酷和创造性的故事”,而《金融时报》则形容它为“黑暗而残酷的故事,但鼓楼西剧场的温暖开场让观众感受到温暖和美好”。
《枕头人》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吸引了大量观众。剧中通过复杂的角色塑造和反转不断的故事情节,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既能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多面,又能体会到残酷与温暖并行的观剧体验。例如,卡图兰这个角色既是一个杀人犯,也是一个试图帮助他人的人,这种矛盾的性格设定让角色更加立体和引人深思。
7
《戏台》
话剧《戏台》是一部由陈佩斯执导并主演,杨立新联合主演的经典舞台剧。该剧由著名编剧毓钺(原名爱新觉罗·恒钱)创作,讲述了民国时期戏班子后台的故事,通过方寸舞台展现了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的主题。
该剧以京味儿的漫画式讽刺喜剧为特色,融合了京剧艺术和话剧形式。剧中人物性格鲜明,台词幽默,故事架构精彩,对白与念白、台词与唱段互为推进,别具一格。陈佩斯和杨立新的表演尤为出色,陈佩斯以其细腻而有力的表演展现了角色的复杂情感,而杨立新则以其幽默的台风和丰富的舞台经验为剧作增色不少。
舞美打破了传统舞台空间意识,将舞台进行180度翻转,后台被转化为面向观众的舞台,而前台则被虚化为“幕后”。这种独特的舞台设计不仅增加了观众的沉浸感,还使得京剧的后台文化得以生动展现。此外,剧中还融入了相声、小品和游戏元素,进一步增强了舞台的趣味性和观赏性。
《戏台》不仅是一部喜剧作品,更是一次关于戏曲艺术的巡礼和精神之旅。它通过方寸舞台演绎历史变迁,展现了“文化之传承”这一古老而永恒的命题。该剧在多个城市巡演,吸引了大量观众,成为一部集欢乐、艺术、舞台、情景为一体的时代经典。
8
《四张机》
话剧《四张机》是话剧九人创作的原创作品,属于“民国知识分子系列”的开篇之作。该剧以1919年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围绕四张入学考试卷展开激烈辩论的故事为背景,通过三位教授的争论,探讨了治世求学与乱世成人的主题,反映了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在历史洪流中的责任与担当。
《四张机》的故事发生在五四运动前夕,三位北大教授在教员会议室内对三份卷子的竞争,展现了知识分子在历史洪流中的思考与选择。这三位教授分别代表不同的价值观和立场:古鹤箴教授崇尚传统文化,卢泊安教授主张全盘西化,而求三野教授则试图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他们共同决定了最后一份试卷的去留,从而引发了一场关于新旧思想、中西学、贫富差距、教育公平等社会议题的深刻讨论。
该剧以其扎实的剧本和精妙的语言表达著称,展现了民国初期思想文化的激荡。剧中人物个性鲜明,语言幽默诙谐,同时又不失深刻的思想内涵。观众对演员们的表演、简约的布景和节奏变化给予了高度评价。此外,该剧还通过戏曲作为戏曲节目的衔接方式,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增强了戏剧的层次感。
《四张机》自2019年首演以来,多次获得戏剧类奖项,如“戏剧中国”2019年度话剧优佳剧本奖、“第四届华语戏剧盛典”最佳小剧场剧目奖等。
9
《春逝》
话剧《春逝》是由话剧九人出品的原创作品。该剧以民国时期为背景,讲述了物理双姝顾静薇和瞿健雄在乱世中的深情相知与相互扶持的故事。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女性科学家的独立与坚韧,还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社会思考,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春逝》的故事发生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讲述了物理所唯一的女研究员顾静薇和助理瞿健雄在动荡年代中的生活与科研经历。顾静薇是一位美丽、活泼且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女性,她努力解决嫁人难题,展现了女性在社会中的独立与奋斗。瞿健雄则是一个幸运的女性,尽管没有受到性别限制,但社会偏见依然存在,她通过公费留学的机会继续自己的科研事业。两人在物理所共事期间,经历了从相识、相知到相惜的过程,最终在乱世中彼此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
《春逝》是继《四张机》之后,九人话剧再次将民国题材搬上舞台的作品。该剧自2020年起开始巡演,首演后收获了广泛的好评。2021年,该剧在豆瓣评分达到8.4分,并获得了多个奖项,包括第五届华语戏剧盛典最佳年度小剧场剧目奖和第八届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特邀剧目奖。2024年,《春逝》再次巡演,多地演出均售罄一票难求。
观众普遍认为,《春逝》不仅是一部关于女性科学家的故事,更是一部关注女性在社会中地位与成就的作品。剧中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社会思考,展现了女性在乱世中的坚韧与独立。许多观众表示,这部剧不仅令人感动,还引发了对女性角色和社会地位的深刻思考。
10
《长安十二时辰》
话剧《长安十二时辰》是西安话剧院根据马伯庸同名小说改编的一部悬疑大戏。该剧以公元744年,唐玄宗李隆基登基第三十三年为背景,讲述了在上元节前夕,长安城陷入危机,昔日不良帅张小敬与靖安司司丞李必在十二个时辰内破案的故事。
话剧版《长安十二时辰》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改编,融入了先锋戏剧的元素,如象征百姓众生的“歌队”、灵活多变的舞台调度和光影效果等。这些创新不仅保留了原著的精髓,还通过现代戏剧手法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和视觉体验。
该剧采用了“双男主”多线索的叙事结构,将“守长安”与“乱长安”的两条故事线交织在一起,展现了理性与疯狂两种不同抉择的较量。不仅是一部悬疑大戏,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仿佛被带回到盛唐时期,感受着那个繁华盛世的辉煌与复杂。剧中的布景、灯光和音效都精心设计,营造出浓厚的盛唐氛围,使观众仿佛置身于长安城的市井小巷和宫殿之中。
采写:南都记者 李春花
图片:剧方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