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抗战时期,鬼子到处“扫荡”。新四军的一位女战士,为了革命工作,只能放弃孩子。她忍痛把孩子留在老乡家,心想着,等到解放后再来认亲。可惜的是,多年后,当她重返故地时,发现村子大量房子都成了废墟。她就是杨克同志。



刚生产完的杨克,在房东大娘的掩护下逃过一劫

杨克 1921 年出生在河南驻马店。1938 年 4 月,她参加了新四军,在江北游击纵队指挥部的电台工作。她丈夫是电台台长。皖南事变爆发后,江北的日本鬼子、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就像疯狗一样,对解放区发起 “扫荡”,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

那时候,部队的处境特别艰难,天天都得和敌人打仗,白天黑夜不停地战斗、转移,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差不多三个月。抗战时期,部队通信主要靠电台,可电台特别少,报务人员更是稀缺,杨克和同事们就成了宝贝疙瘩,首长还专门派了一个警卫班来保护电台。

当时,杨克都怀孕八个月了,却还和男兵一样行军打仗,一直坚持在电台值班。环境特别艰苦,司令部首长总是想法子照顾她,同志们也尽量帮她解决困难。几个月下来,杨克不但没掉队,还抽空给战友们缝被子、补衣服,大家都亲切地喊她杨大姐。



有一回,部队驻扎在朱家湾的小村庄,同志们劳累一天后都睡了。突然,杨克肚子疼,感觉要生了。她丈夫赶紧出去找人帮忙,房东大娘很快就带着邻村的接生婆来了。生产的时候,杨克怕打扰同志们休息,硬是把嘴唇都咬破了。孩子刚出生没多久,院子里就传来喊声:“敌人把咱们包围了,快收拾东西突围!” 紧接着,远处就响起了枪声。

因为情况太紧急,电台有些设备带不走。杨克和丈夫赶忙把东西搬到隐秘的地方埋起来。正打算抱着女儿去追大部队,房东大娘拦住他们说:“鬼子进村了,正从村西头挨家挨户搜查呢。”

杨克心里明白,丈夫带着她们娘俩肯定跑不掉,而且丈夫肩负重任,不能丢了性命。于是,她决定自己留下来,让丈夫先撤。房东大娘也觉得这办法行,让杨克扮成自己儿媳妇,指望能躲过一劫。

为了让敌人知难而退,杨克把生产后的脏东西全倒在炕上,又把夜壶里的排泄物倒在地上,屋里瞬间臭气熏天。很快,一个汉奸带着日本兵来了,一脚踢开门,马上就被熏得跑出了房间。汉奸骂骂咧咧地说:“呸,真晦气,能动的都给我干活去。” 说完就和日本兵推着房东大娘走了。杨克不清楚外面啥情况,在那臭烘烘的环境里待了一整天,连味觉都退化了。她又饿又难受,可心里一直坚信丈夫一定会来救她。



杨克把孩子寄养在老乡家

天黑了,杨克的丈夫回来了。他身上穿着一身破破烂烂的老百姓衣服,胸口那儿还有一大片血迹。杨克赶紧问咋回事,原来丈夫是穿上了死人的衣服,才躲开了敌人的搜查。没多会儿,警卫班的两个警卫员也打扮成老百姓的模样,赶来接他们了。为啥这么紧张他们呢?因为杨克夫妻可是 “宝贝疙瘩”,千万不能有闪失!

杨克和丈夫赶忙把藏起来的电台装备挖出来,让警卫员小刘背上。刚出生的女儿,则由警卫员小朱背着。四个人互相扶持着,打算偷偷离开这个村子。可谁知道,逃跑路上,婴儿 “哇哇” 的哭声把敌人引来了。一下子,子弹像下雨似地朝着他们射过来。危急时刻,警卫员小朱把孩子递给杨克,自己故意弄出很大动静,朝着相反的方向跑去。

跑了好长时间,杨克本来就虚弱的身体实在吃不消了。于是,三个人摸黑进了一个小村子。有个好心的大嫂,给他们开了门,还让他们进屋躲躲。稍微歇了一会儿,杨克发现,女儿的小被子上有血迹,可孩子还睡得特别香。杨克心里一紧,她明白了,肯定是刚才小朱被敌人的枪打中了。



不能让小朱白白牺牲!杨克的丈夫跟她商量:“你身子太弱了,再带着孩子,咱们可能很难追上大部队,要不先把孩子放在这位大嫂家?” 为了让大嫂答应,杨克和丈夫你一句我一句地把难处说了,求大嫂先收养孩子一段时间。大嫂听了,点了点头,接过孩子。大家把身上仅有的几块钱都留给了大嫂。

那会儿,杨克心里难受得像刀割一样,强忍着眼泪亲了亲可怜的女儿。她又从脖子上取下老母留给她的唯一纪念品 —— 一把小铜锁,轻轻戴在了女儿胸前。然后,她咬咬牙,头也不回地冲出门去。

孩子没能找到

杨克刚归队的头两天,首长心疼她,让她一直躺在行军床上,安排了两个战士抬着她走。卫生员给她吃了些退烧药,炊事员也费尽心思找来几个鸡蛋,就盼着她能快点好起来。

往后的日子,又是发报收报,又是行军打仗。时间一天天过去,可杨克心里一直惦记着女儿,常常在梦里和女儿团聚。

等到解放了,杨克心里那叫一个激动,拉着丈夫就火急火燎地去了当年的那个村子。可到了那儿一看,眼前的景象让人心寒,所有的房子都被鬼子烧光了。大嫂的草屋也只剩下一片废墟,杨克和丈夫把整个村子都找遍了,也没看到大嫂和女儿的影子。不过,杨克心里一直坚信,女儿和好心的大嫂肯定还活着,就是不知道去了哪儿。



从那以后,杨克到处打听消息,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组织上也帮忙一起找她失散的女儿,可遗憾的是,最后还是没找到。

尾声

在战争年代,为了能让革命取得胜利,像杨克夫妇这样放下自己的小家庭,一心为国家和大家付出的事儿,到处都有。要不是这些革命前辈们毫无保留地奉献,哪会有咱们后来的新中国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