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事延宕未完,网络上已有不少人忙于总结俄乌战事上的经验教训,比如重视信息化的协同、强化无人机作战等等。

我不妨直说,这种关注层次还是比较低。

稍微有点脑回路的人,应是更为珍视和平发展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化解内部矛盾,维持政治、经济稳定有很多方式,输出战争是绝对不是可以考虑的手段。

俄罗斯如今现身说法,轻言战事,将以丧失几代人的幸福为代价。

对个别人而言,赢了开疆拓土或可博得“大帝”之名。

但对平民百姓而言,开战只会瘫了经济,陷于无尽的困苦煎熬,未来晦暗无望。

而寡头权贵依然穿行海外潇洒自如,在巴厘岛花天酒地,在芭提雅云白风清,再不济也可以在三亚大东海晒太阳。

当然,俄即便输了战事,也只是换了朝廷,国家依然还在,只是一地鸡毛满盘狼藉。

从上往下看,过去及进行中的战争带来的警示仍颇有现实价值。

在上面,历史进程中的变量,往往是一些特定人物的怪异行为,就像现在的特朗普,他们的主观意识难免受德智之限,作出匪夷所思的潦草决策,如尼古拉一世,

|“这时他又执政30年,刚愎自用,睥睨天下,显贵大臣围绕他,犹众星捧月。群臣对他俯首听命,阿谀逢迎,夸饰美言,虚报世情之状,越来越严重;隔膜于国内外大局,他对军情世态越来越失去了解。”[1]

比如普大帝,

|“拥有稳定和自信的领导人、经济上得到复苏及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真正的进展,这些将带来对邻国较为宽松的态度。相反,政治疑虑、经济衰退、社会不满以及狂热民族主义的兴起容易引发更多的过敏性反应。”[2]

任何国家均需警惕这种为一己之私,为彪炳史册,假借国家大义旗号,献祭年轻人的生命,葬送国家前程之人;世界应竭尽所能,应防范更多大帝式的人物再现,因某个人的雄心大志,让历史轮回世间,让悲剧再次上演。

在中间,各位也不要迷信庙堂自有高人,官阶与智商并不成正比。

每个国家都需要真正能够审时度势、纵横捭阖的官员。

外交是技术活,既然是内政的延伸,反过来,外交的失败也会对内政产生影响,引发公众对执政者能力的质疑,对政府执政合法性的诟病,这是脚趾头都知道的事。

各国外交辞令里那些所谓“是非曲直”的车轱辘话,塞缪尔.亨廷顿早有预见,

|“如果我们这样假定,我们就欺骗了自己。因为我们的头脑中隐藏着一些假设、偏好和偏见”。[3]

网络上常见的“唇亡齿寒”论者从来分不清“国家”与“朝廷”的区别,也不乏心怀“老大哥”情结的一代人,即便不谈公义,他们这种所谓“维护国家利益”的方式,仍被过去的意识所左右,毫无远见。

而决策所需有格局、有质量的研究,至少基于历史及地缘的基本了解,实时、有效信息的输入,以此推演事件进程,必须有足够的前瞻性,才有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

回过头来看过去几年,俄乌战争这个专题上,可以看到,此前国内绝大部分专家,摆脱不了固化的立场,先入为主作预判,再貌似严肃认真做一番研究和推演,最后事态却与之大相径庭。

媒体传播部分或片面的信息,为国家和民众制造垃圾观点,误己误国误民,犹记当年的伊拉克战场;还有精俄的胡编之流,视俄如己亲,极尽“策应”之功,这些人把持着网络话语权,有损“大国风范”。

在下面,我们这样的普罗大众,茶余饭后长篇大论,信口开河于事无补。

只是建议,不管身处何位,亲近哪一方,无论立场如何,需正视客观事实,兼听则明,全面采集信息,独立思考判断,少看那几位出镜专家的自愚自乐,多关注不同的异见。

每个人之前的看法取决于他关注的信源,但现实不会因立场而改变,事态演进更不会因一方的臆想而左右。

如果真正关心战局走向和评估,可以看一些紧跟OSINT(开源情报信息)分享,可以看ISW(战争研究所)之类的报告,也可以看一些微信公众号里认可度较高的小作文,总比看各种头条新闻投喂的资讯强。

如探讨个体能有什么可为,大概也就多点谈资,其他也是无能为力。

*本文发表于2023年6月,已稍作删减微调。

*配图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 引自 马龙闪 澎湃新闻 《克里米亚战争与尼古拉一世》

[2] 引自 波波·罗 《孤独的帝国:俄罗斯与新世界无序》

[3] 引自 塞缪尔.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