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人名地名皆是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永安哥,这些年你可去哪儿了?可让俺想死你了!"听到这熟悉的乡音,我转过身,看见一位中年妇女热泪盈眶地看着我。我一时恍惚,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夏天,队长家的小闺女在院子里追着蝴蝶的画面。

01

对于陈家村,我始终有着太多太多的回忆。

1970年的春天,我和其他几个北京知青一起来到了这个位于吕梁山区的小山村。那时候我刚满十七岁,还是个不谙世事的毛头小子,提着个破旧的帆布包,踏上了这片黄土地。

村口的老槐树依然伫立在那里,当年每天收工后,我们都爱在树下纳凉,听村里的老人讲故事。现在树干更粗了,枝叶也更加茂密,但当年的知青早已天各一方。

时隔五十三年,我再次回到这个山村。这一次,是我退休后的一个心愿。

"知青点"的老房子早已看不到踪影,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羊肠小道也修成了柏油马路。但空气中飘来的桂花香味,和记忆中一模一样。

"你是......秦知青?"一个带着浓重口音的声音突然在背后响起。

我转过身,看见一个四十多岁的妇女,穿着朴素的碎花衫,头发有些花白。她的眼睛红红的,显然是认出了我。

"我是陈大有队长的闺女,月兰啊!你还记得不?当年你们住在俺家隔壁的赵大娘家。"

我一下子愣住了。眼前这个中年妇女,竟是当年那个总爱跟在我们屁股后面,嚷着要听故事的小丫头?



"月兰?你是月兰?"我仔细打量着她的面容,终于从那双明亮的眼睛里,找到了当年那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的影子。

"快进屋坐,快进屋坐!"陈月兰热情地拉着我往家里走,"爹走的时候还总念叨你们这些知青呢!"

我心里一震:"队长......"

"爹五年前走的。"陈月兰的声音低了下来,"走得很安详,就是一直惦记着你们,说你们这些知青就跟他的亲闺女亲儿子一样。"

推开院门,眼前是一座新建的小院。院子里种着几棵果树,还有一架葡萄,藤上挂满了紫黑色的果实。

"这些葡萄都熟透了,你摘几串尝尝。"陈月兰招呼我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自己则快步进了屋。

看着熟悉又陌生的院落,我的思绪不由得飘回到五十多年前。那时候,这里还是个破旧的土院子,墙角总是堆着一堆柴火。队长陈大有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召集社员们开工。

我们这些知青,就像无根的浮萍一样,突然被安插到这个陌生的山村。说实话,刚来的时候,我是害怕的。但队长待我们,就跟亲人一样。

02

记得那年夏天,我不小心扭伤了脚,干不了重活。队长不但没有批评我,反而把我安排到村里的小学,教孩子们念书写字。

"永安啊,你是读过书的人,多教教咱们村的娃娃。"队长拍着我的肩膀说,"我虽然没啥文化,但知道文化的重要性。"

陈月兰端着一壶茶从屋里出来,把我从回忆中拉回现实。

"永安哥,你还记得这个茶壶不?"她小心翼翼地把茶壶放在石桌上,"这可是你们走的时候留给我爹的。"

我定睛一看,那是一个白瓷茶壶,壶身上还能隐约看到"北京"两个字。记得这是我们几个知青凑钱买的,临走时送给了队长。

"队长他......一直留着啊......"我的声音有些哽咽。

"可不是嘛。"陈月兰一边给我倒茶,一边说,"爹说这是他最值钱的宝贝,比金子还贵重。每次用这个壶泡茶,他就给我讲你们的故事。"



"等着,我还有个东西要给你看。"她忽然想起什么似的,起身进了里屋。

没过一会儿,陈月兰捧着一个浅黄色的信封从屋里出来。

"这是爹临走前交代要给你的。"她轻轻把信封递给我,"他说,要是哪天你回来了,一定要把这个给你。"

我接过信封,手有些发抖。信封已经泛黄,但保存得很好,可以看出主人平时是如何珍惜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