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泽连斯基在“乌克兰2025年”论坛上,抛出一枚重磅炸弹。他信誓旦旦地声称,“如果能带来和平,他愿意辞去总统职务。”
这是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泽连斯基首次公开表明愿以个人政治生涯,换取停战。但紧接着,泽连斯基话锋一转,称“他绝不会签署让乌克兰十代人付出代价的协议。”
一、美国“援助”变明抢
《纽约时报》2月22日披露的协议草案显示,美国要求乌克兰将境内50%的稀土资源开采权、港口等基础设施收益全部划归美方,并设立一个由美国完全掌控的“重建基金”,乌克兰需持续注资直至达到5000亿美元。
更令人震惊的是,该条款甚至比乌克兰此前拒绝的初版矿产协议,更为苛刻,且美方仍拒绝对乌提供任何安全保障。
我们知道,稀土被称为“21世纪的石油”,乌克兰的稀土储量位居欧洲第二。按照美国军工领域的说法,美国80%的精密武器制造,都依赖稀土进口。
协议一旦签署,意味着美国将直接掌控乌克兰经济命脉:从军工产业链上游的矿产资源,到黑海战略港口的运营收入,甚至未来国家重建的主导权。这也难怪多方人士直呼:“这不是援助,是新时代的殖民条约!”
细读协议条款,美国的战略野心昭然若揭。资源方面,美国要求乌克兰所有矿产开发项目必须“优先满足美国需求”,且美企享有绝对控股权;
经济方面,特朗普政府要求设立美国全资的“乌克兰重建基金”,乌方注资需通过发行国债、变卖国有资产等方式筹集5000亿美元;
主权方面,特朗普政府要求乌克兰重大政策调整需经美方审核,这将会在实际上剥夺乌克兰的国家决策自主权。
更耐人寻味的是,协议特别强调“条款有效期持续至乌克兰完全偿还债务”。而5000亿美元的天文数字,相当于乌克兰2023年GDP的3倍,这几乎将乌克兰未来数十年的命运,捆绑在美国的战车上。
德国《明镜周刊》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比19世纪列强的不平等条约更赤裸,美国正在用债务锁链打造一个永久附庸国。”
二、泽连斯基打出“悲情牌”
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泽连斯基陷入两难,拒绝协议将会失去美国的支持,但接受则意味着他将会成为美国彻头彻尾的黑手套,成为乌克兰人眼中的“买办政客”。
此前乌方以“缺乏安全保障”为由回绝初版协议,但美方最新草案非但未让步,反而变本加厉。在这种情况下,泽连斯基打出“悲情牌”。其在释放辞职信号的同时,试图向国内展示“捍卫利益”的姿态。
然而,泽连斯基注定做不了乌克兰的“悲情英雄”。当泽连斯基说出“愿为和平辞职”时,这位演员出身的总统或许尚未意识到,在大国之间的地缘博弈中,辞职从来不是谈判筹码,而是战败者的标配。
人们清楚地看到,西方所谓的“援助”,就是“先摧毁你的国家,再买走你的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