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 声明:本文根据资料改编创作,情节均为虚构故事,所有人物、地点和事件均为艺术加工,与现实无关。
- 图片非真实画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你能理解一个两岁的孩子被父母扔在大街上的感觉吗?”
每次想起自己的童年,张诚都忍不住苦笑。
两岁时,他被父母抛弃,几乎死在寒冬的街头。
幸运的是,他被一对善良的老夫妇收养,从此重新有了一个家。
多年后,张诚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了远近闻名的企业家,事业蒸蒸日上。
可就在他风光无限的时候,一对衣衫破旧的中年夫妻出现在他面前。
他们自称是他的亲生父母,哭着求他帮忙。
张诚对亲生父母的记忆几乎是一片空白,他只依稀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
他被裹在一块破旧的布里,躺在街头瑟瑟发抖。
眼前只有车水马龙的街道和陌生路人的脚步声。
他哭得撕心裂肺,却没有人停下来看他。
是村里的一对老夫妇救了他。
张大爷和刘大妈在镇上做小生意,那天刚好收工回家,路过街头时听到婴儿的哭声。
刘大妈心生不忍,停下脚步,掀开布一看,竟是个小男孩,冻得脸色青紫,几乎奄奄一息。
“老头子,抱回去吧,孩子再不救就没命了。”刘大妈叹了口气。
“可咱们自己家都顾不上,再养个孩子怎么活?”张大爷虽然心疼,但也有些犹豫。
“命重要,顾不上也得救啊!”刘大妈一咬牙,把男孩抱了起来。
这一抱,就是一辈子。
张大爷和刘大妈带着张诚回到家后,用尽一切办法把他救了过来。
虽然家里条件不好,吃饭都得精打细算,但他们还是尽力给了张诚一个温暖的童年。
张诚从小就懂事。村里的孩子穿着新衣服,他只能穿刘大妈用旧布缝的小棉袄。
别人家有肉吃,他却只能啃咸菜疙瘩。
但他从不抱怨,反而总是努力帮着家里干活。
放牛、割草、捡柴火,他干得比同龄孩子都好。
“你是个苦命的孩子,但苦命的人,往往最能熬。”刘大妈常常这样鼓励他。
上学后,张诚展现了过人的聪明才智。
村里的小学老师夸他“脑子特别活络”,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可张诚的求学路并不顺利。
每学期开学,学费成了全家最大的难题。
有一次,他偷偷听到张大爷和刘大妈深夜的争吵。
“咱家哪还有钱供他读书?都快吃不上饭了!”张大爷叹气。
“要是他不读书,这辈子就废了。”刘大妈红了眼,“砸锅卖铁也得让他上学!”
第二天,张诚发现家里的旧铜锅不见了。
他知道,刘大妈为了他的学费,把家里仅剩的一件值钱东西卖了。
这件事深深刻在了张诚的心里。
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努力读书,将来让养父母过上好日子。
果然,他没让人失望。
靠着优异的成绩,张诚一路考上了重点高中、大学,还拿到了全额奖学金。
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一家知名企业,从最底层的销售员干起,靠着拼劲和头脑,短短几年便成为了公司的副总。
如今,张诚已经是某创业公司的老板,身家上千万。
他不再为生活发愁,而是全心全意地为养父母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
他给张大爷和刘大妈在城里买了套新房,还请了保姆照顾他们的日常起居。
“诚子这孩子,是我们的骄傲。”刘大妈逢人便夸,脸上满是自豪。
就在张诚的生活步入正轨时,一对陌生的中年夫妻找上了门。
那天,张诚正在公司加班。
秘书敲门进来,脸色有些不安:“张总,外面有一对夫妻,说是您的亲生父母,要见您。”
张诚愣了一下,随即冷笑:“亲生父母?开什么玩笑,我的父母早就不在了。”
秘书显然有些为难:“可是……他们拿着当年的照片,说得很详细,好像真有点关系。”
张诚沉默片刻,冷声道:“让他们进来。”
不多时,门被推开,一对衣着简陋的中年夫妻走了进来。
女人脸上堆着一丝尴尬的笑意,男人则双手抱着一个皱巴巴的公文包,脸上满是油腻又刻意的热络。
他们一进门,就像早已等候多年的“亲人”一样,扑到张诚面前。
“儿子啊,找到你可真不容易啊!”
女人的声音里带着浓重的哭腔,可她的眼神却四下扫着张诚办公室的陈设,那昂贵的真皮沙发和桌上的名牌手表,显然让她眼里闪过一抹惊艳。
男人接过话,强压住自己嘴角的笑意,一副“苦情父亲”的模样:“儿子,我们听说你现在有出息了,当了大老板,爸妈的心里高兴啊!这不,赶紧过来看看你。”
张诚坐在椅子上,面无表情地看着他们,语气冷淡:“我并不记得有你们这样的父母。”
女人立刻慌了,掏出一张泛黄的照片递过去。
照片里是一个两三岁的孩子,正坐在这对夫妻中间,孩子胖乎乎的脸上露出天真的笑容,而照片背后写着一行小字:“我们的小宝,永远爱你。”
张诚的瞳孔微微一缩。
张诚的呼吸滞了一下。他清楚记得,这张照片是他小时候仅有的记忆之一。
“儿子,当年我们家太穷了,实在养不起你。我们不是故意的啊!”女人眼眶红红的,抽泣着说道。
张诚冷笑了一声:“养不起?所以你们选择把我丢在街头,让我自生自灭?”
“我们当时也没办法啊……”女人嗫嚅着,脸上闪过一丝不自然。
可就在这时,一旁的男人忽然轻咳一声,语气变得意味深长:
“儿子,过去的事情咱们就别提了,你现在这么成功,是不是也应该给爸妈一些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