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天天被大家说“矮”的日本人,现在好像真的变矮了。根据《日经新闻》 2022 年发布数据显示,2021 年,日本 17 岁男性的平均身高为 170.8 厘米,相比 1994 年的 170.9 厘米降低了 0.1 厘米。
而现在19岁日本男性的平均身高,通常在170.76厘米,比我国同龄身高低了整整3厘米。
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日本平均身高不升反降,作为亚洲其中之一的发达国家,他们曾经可是被冠以“亚洲最高”,如今为何却落得这样一个田地?
未来,这一情况会不会有所改变?
曾经的“亚洲最高”
早在20世纪70年代,这段时间的日本可谓是“亚洲第一高”!
因为在明治维新这场变革之后,日本的上层社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们积极地将目光投向欧洲,开启了全面模仿的进程。
其中饮食方面的转变尤为突出,他们也开始像欧洲国家一样,大量摄入肉蛋奶等富含高蛋白的食物。
不过这种做法,对于当时日本来说,确实得到了一定的帮助。
为了更为深入且全面地改变日本长期以来形成的饮食结构,在二战结束后时期,日本政府果断实施了意义重大的“学校给食”制度。
该制度旨在为广大学生提供营养均衡、搭配合理的午餐,午餐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牛奶、面包、肉类等多种食物,牛奶富含钙质和蛋白质,对于骨骼的生长和发育极为有益;面包作为主食,能够提供充足的能量;肉类则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
很快,日本的平均身高开始有所上涨,同时期日本政府为了解决二战后期生育率下降问题,在美军基地附近设立 “服务机构”,迎来了战后的生育高峰期,诞生了很多混血儿
很快,日本的平均身高开始呈现出逐步上涨的态势。
与此同时,在相同的时期,日本政府为了竭力解决二战后期生育率下降这一严峻的问题,在美军基地附近设立了所谓的“服务机构”。
依靠这些“服务机构”,很快他们在战后便迎来了生育的高峰期,在这一时期,众多的混血儿诞生,不仅改变了日本的人口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的文化和社会观念。
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混血婴儿所携带的基因,往往融合了多种种族的优势,他们继承了来自欧洲人种高大身材的基因特点,同时又结合了亚洲人种的某些优良基因,这种基因的融合使得他们在身高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普遍而言都非常高。
而且这种身高上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个体层面,还对整个日本社会的平均身高产生了直接的带动作用,在日本的学校、社区以及公共场所,越来越多的混血儿童展现出高于同龄人平均水平的身高。
而这,也直接带动了日本人的整体身高。
正因如此,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到 90 年代,日本男性平均身高在亚洲处于领先地位,男性平均身高达到 170.9 厘米,女性平均身高达到 158.1 厘米,其中在 1978 到 1979 年出生的那群人平均身高达到巅峰。
可为何如今又从亚洲第一,变成了亚洲垫底呢?
为何如今日本身高“大变天”
要说日本变成如今这个结果,其实也和饮食有着一定的关系。
80 年代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的停滞不前状态,这给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就包括国民的饮食结构。
经济泡沫的破裂使得众多企业倒闭,失业率飙升,民众的收入大幅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节省开支,国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原本作为主食的谷物摄入量大幅减少,大米的消费明显下降,家庭中不再像以往那样频繁地食用米饭,与此同时肉类消费也有所下降,人们也减少了对肉类的购买和食用。
这种饮食结构的改变,导致了营养摄入的不均衡。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各类营养素的摄入比例失调,无法满足身体正常生长和发育的需求,尤其是对于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来说,这进而导致了营养不足,自然也就限制了日本新生儿的身高。
小时候的身高受到了营养的影响,这时要想后面找补回来,其实也就难得多了,不过即便是在这样特殊的时期,日本人还不忘了“自我洗脑”。
1980 年,在当时日本国内的一些媒体或学术刊物上,发布了这样一篇文章,声称孕妇在孕期坚持减肥能够有效减少妊娠中毒的风险。
这一观点的提出,在当时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和严谨的论证,但是由于民众对相关知识的缺乏以及对所谓权威的盲目信任,使得许多日本孕妇纷纷选择节衣缩食来达到所谓的孕期减肥目的。
其中一些孕妇大幅减少了主食的摄入,不再食用富含营养的肉类、蛋类和奶制品,甚至连新鲜的水果和蔬菜都摄入量不足,她们过度地限制自己的饮食,以为这样做是在为自己和胎儿的健康着想。
但这种错误的行为却导致了大批新生儿出现营养不良的状况,新生儿在母体内未能获得足够的营养支持,身体各器官和系统的发育受到严重影响,他们出生时体重偏轻,体质较弱,抵抗力低下。
而这种早期的营养不良状况,对其成年后的身高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在胎儿时期就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孩子的骨骼发育迟缓,生长激素的分泌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即便在后天努力补充营养和加强锻炼,也难以弥补先天的不足,最终导致成年后的身高不理想。
再加上日本人长期以来秉持着“以瘦为美”的观念,这种观念在社会中根深蒂固,对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所以从小学到高中,都有不少学生丝毫不顾自身身体发育的实际情况,盲目地选择节食这种极端且不健康的方式来控制体重。
而在正是长身体的重要阶段,身体需要大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来支持骨骼的生长、器官的发育以及免疫系统的完善,但由于这些学生过度节食,营养根本跟不上。
身体无法获得足够的能量和养分,生长激素的分泌受到抑制,骨骼的发育迟缓,肌肉的生长也受到阻碍。
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人的身高能上去也就怪了!
未来日本身高会不会有所改观
至于未来日本人的身高,会不会有所改变,很大程度上是不可能的,相反可能还会再度下降。
实际上,日本人身高变矮还有个极为重要的因素,那便是他们审美观念的转变。
近年来,在日本的社会文化中,一种对于“卡哇伊”(可爱)身高的追求之风日益盛行,且在女性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而这种对于“卡哇伊”身高的偏好,逐渐演变成一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标准。
在这种标准的影响下,如果女生身高超过 160 厘米,往往会面临诸多负面的对待,她们可能会在社交场合中遭到排斥,原本友好的社交圈子可能会因为身高的问题对她们产生疏远和隔阂。
不仅如此,还会受到嫌弃的目光和态度,周围的人可能会在言谈举止中流露出对她们身高的不满和轻视,认为她们不符合所谓的“可爱”标准,要想找一个男性嫁都嫁不出去。
更有甚者,还会遭受谩骂,某些极端的言辞会冷酷无情地抨击她们的身高,以粗俗、卑劣的言语加以侮辱、殴打,给这些女性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
这种不合理的审美观念和极端的社会反应,无疑给女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是顺应社会审美,还是保持自己正常的身材?答案当然是前者。
这进而使得她们在身高发育的关键时期,因为担心受到负面评价而刻意抑制自身的正常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日本人身高变矮的状况。
这一现象一旦固定,日本人要想在未来身高方面有所改观,几乎就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相比之下,我国就十分重视身高问题。
1991 年,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卫生部等部门共同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意见》,强调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对学生身高增长等体质健康方面的重要性,要求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加强对学生营养的指导等。
也正因如此,自 1985 年始至 2019 年止,我国 19 岁男性的平均身高近乎增加 8 厘米,其增幅在世界范围内独占鳌头,而同期的女性平均身高也增长了约 6 厘米。
伴随当下我国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未来我国的平均身高仍将持续提升,只要不像日本那样追求“躺平求矮”的态势,我们倒也不用过多担心身高问题,大家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