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涅茨克市遭遇自冲突升级以来最为猛烈的一轮攻势,连续24小时不间断的火力覆盖使这座城市再度陷入混乱。乌军自清晨时分便开始对市区多个区域实施打击,共计发射36枚各类型炮弹,攻击范围覆盖市中心和周边的戈尔洛夫卡地区。
市中心多栋重要行政建筑遭受直接命中,建筑结构遭到严重破坏,玻璃幕墙几乎全部碎裂,钢筋混凝土支柱出现多处断裂。街道上停放的2辆民用汽车和2辆公共交通巴士在爆炸中受损,一辆公交车被弹片击中后燃起大火,浓烟持续数小时。
当地居民主要的生活必需品供应点索科尔市场遭到多枚炮弹的直接命中。爆炸发生时正值市场人流高峰,摊位结构在冲击波下瞬间坍塌,周边数十家商店无一幸免,市场内储存的大量食品和日用品被毁,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雪上加霜。
攻击方首先对防空系统实施电子干扰,随后利用无人机侦察目标,最后进行大规模炮击,整个作战流程环环相扣,技术含量远超以往的零星攻击。市政府紧急调动所有可用资源进行灾后处理,但面对如此规模的破坏,救援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已有4名平民不幸遇难,其中包括尼基托夫斯基面包公司的两名员工,他们在前往工作岗位途中被爆炸冲击波击中。另有2名儿童失去生命,1名男孩在废墟中被救出时已身受重伤,正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
医疗系统面临严峻考验。市中心医院在24小时内接收11名受伤平民,其中3人伤势危重。医院本身也遭到部分损坏,医护人员被迫在应急条件下开展救治工作。血库储备迅速下降,医院已发出紧急献血呼吁。救护车在废墟中穿行,将伤者送往医疗点,部分地区因道路中断,救援人员只能徒步携带医疗装备前往。
连续不断的爆炸声和随时可能降临的危险,让居民的安全感荡然无存。心理援助热线接到的寻求心理支持的电话在袭击后激增。许多居民表示无法入睡,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明显。有孩子的家庭,面对学校停课、避难所拥挤等问题,精神压力倍增。
断电区域的超市和药店前排起长队,有限的物资面临抢购。当地管理部门紧急调拨储备物资,并设立临时避难点,优先接收老人、儿童和伤病人员。社区志愿者组织起来,挨家挨户查看独居老人情况,协助有需要的居民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区域。
本次军事行动在技术层面呈现出鲜明特点,无人机与火箭炮系统的协同作战模式值得关注。乌军发动17轮无人机攻击,每轮平均出动3-5架不同型号无人机,主要针对电力设施、燃料储存点等关键基础设施实施打击。
多架无人机同时袭击维利卡亚兹纳门卡村附近的主要变电站,造成该地区及周边超过2500户用户断电。攻击者对电网结构有详细解,精准选择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以最小的打击代价造成最大范围的供电中断。卡缅卡-第聂伯罗夫斯卡亚市的主要加油站遭到攻击后引发大火,摧毁燃料储备,浓烟迫使附近居民区紧急疏散。
火箭炮系统展现出持续火力。24小时内不间断的齐射,显示出攻击方拥有充足的弹药供应和后勤保障。火箭炮系统具备先进的弹道计算能力和精确制导功能,能在极短时间内调整射击参数,有效规避防御系统。这种持续而精准的火力覆盖,对防守方构成巨大压力。
无人机与火箭炮的协同也反映出现代战争的技术演变。无人机提供实时战场态势,火箭炮根据数据迅速调整打击参数,形成"侦察-打击"一体化的作战闭环。此类作战模式已成为现代城市战中的关键能力。
顿涅茨克地区自2014年以来持续处于冲突状态,近期冲突强度升级。转折点出现在2025年2月15日,顿涅茨克地区爆发一场规模空前的军事对抗,标志着冲突进入新阶段。
2月中旬的冲突中,俄方调集以第一坦克集团军为核心的作战单元,并采用全新的战术体系。首先实施72小时的电子战干扰,切断乌军的通信网络和指挥系统;贯彻"深度打击"战略理念,多支特种部队渗透到后方地区,切断关键补给线;大规模运用精确制导武器,对乌军防御工事实施打击,削弱其防御能力。
乌军在这场冲突中面临挑战。弹药储备急剧下降,155毫米口径炮弹库存仅够维持一周作战需求。乌方从其他战区调集约15000人的增援部队,但这支增援部队在途中遭到俄军空天军的拦截打击,损失惨重:47辆装甲车辆被摧毁,31辆重型运输车辆失去战斗力,人员伤亡超过300人,多名指挥官失联。
9个兵团约12000名军人选择投降。这些部队在投降前24小时内已完全失去后勤支援,弹药储备降至警戒线以下仅剩5%,装甲车辆燃料耗尽无法机动,部分前沿阵地断粮超过48小时,饮用水储备完全枯竭。在这种极端条件下,继续抵抗已无现实可能。
当前的顿涅茨克攻势可视为2月冲突的延续和深化。攻击方更加注重对民用基础设施的系统性破坏,以削弱城市的生存能力和抵抗意志。无人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也标志着作战方式的重要变革,预示着未来城市战可能更加倚重此类技术手段。
随着冲突持续升级,国际社会对人道主义危机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多国已表示愿意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但援助物资如何安全送达受影响地区仍是一个难题。外交努力也在持续进行,寻求通过谈判方式缓解紧张局势,但在军事冲突如此激烈的背景下,和平前景依然不明朗。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