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明:文章为虚构故事,温馨提示:本文为付费内容,前三分之一免费阅读
“晓慧,他又没回家?”
“你供他吃,供他穿,供出了一个白眼狼。”
2018年2月,临近春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街头巷尾喜气洋洋,家住四川的陈晓慧一家同样也是如此,邻居们沿着屋内走了一圈,却发现“天之骄子”的王猛依旧没有回家,在他们这个小县城,王猛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大人物。
王猛出生于一个相对优渥的家庭,从小生活无忧无虑。从小学到初中,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学霸”。然而,进入高中后,家庭的变故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父亲突然脑溢血,身体半瘫,失去了劳动能力。为了给父亲治病,家里花光了大部分积蓄,经济状况一落千丈。母亲本身就有高血糖等慢性疾病,根本无法从事重体力活,家庭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了两个儿子身上。
作为大哥的王斌原本已经考上了大学,但为了供弟弟王猛读书,也为了照顾生病的父母,他不得不选择辍学,提前进入社会打工。在离开家之前,王斌郑重地叮嘱弟弟:“哥哥没能完成的事,你要坚持下去。你成绩比哥哥好,一定能考上清华北大。”这番话既是鼓励,也是期望,王猛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不辜负哥哥的牺牲和父母的期望。
王斌有一定的文化,但毕竟不是正儿八经的大学生,工作并不好找,起初只能从事一些相对简单的工作,也吃了不少的苦头,在外工作期间,王斌认识了陈晓慧,两人一见倾心,在得知她的家庭情况后,并未嫌弃,而是说:“你是一个好人,我愿意嫁给你。”
王斌学了一门手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工作收入渐渐稳定了下来,勉强能够支撑起家庭的开销。陈晓慧则毅然返回了老家,承担起照顾公公、婆婆和小叔子王猛的责任。她对小叔子从未有过任何苛刻的要求,反而像对待自己的亲弟弟一样关心他、鼓励他。她常常对王猛说:“你哥哥为了你放弃了学业,你一定要好好读书,出人头地,不要辜负了他的期望。”陈晓慧的付出和关爱,让王猛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努力学习的决心。
王猛日夜挑灯苦读,上世纪90年代末以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了北大,王斌、陈晓慧收到消息后喜极而泣,村长又安排了“万人宴”加以庆祝,王斌也更加努力工作,临走时,将一万元塞给弟弟:“去了大城市,买点吃的,穿的,不用为哥哥节省。”
他进入北大后,花销方面确实有些大,王斌、陈晓慧两人每个月都会给她寄一千块钱,邻居们见状,说了句:“小猛在北京读书要这么多钱?学校不是还有补助吗?”
王斌并没有多想:“他在大城市,开销大也正常”,作为一个读过大学的人,王斌多多少少也能意识到弟弟的开销确实比想象中大得多,陈晓慧知道丈夫不想苦了弟弟,并没有多说:“不就一千块钱,我每个月买点山货也能赚五六百,我们供得起。”
陈晓慧虽然支持丈夫,但小叔子每次回家,她都能感觉到一丝变化,一向喜欢跟他们唠嗑的王猛变得更沉默寡言,穿着打扮也像一个城里人,四年本科生涯一晃而过,每个人都希望他能找一份工作。
2005年春节,王猛突然开口:“哥、嫂子,我想去美国,我学的是生物专业,只有读研读博才有更好的发展。”
“美国,这得多远啊,得花多少钱!”陈晓慧一听,心中一惊,她知道有这个国家,但也只知道在大洋彼岸。
王猛见哥嫂犹豫,连忙开口:“哥,嫂子,这钱算我借你们的,三年,我只读三年。”
王斌沉思了一番,一拍大腿:“小猛,你既然想要读书,哥哥就供你读,别说是三年,五年也供。”
任谁都没想到,这竟然是王猛在家中过得最后一个春节,留美改变了一切。
他在外三年都没有回家,三年后他们听说王猛回国,本以为他会回四川,但一直没有等到他回家,过节、过年电话越来越少,每次有人问起,两人也只是说:“小猛现在是留美博士,工作忙。”
他每年会寄一次钱回家,有时一万元,有时两万到三万,备注是“学费”,2012年,王斌、陈晓慧两人前往北京找过他一次,连影子都没找到,王猛虽然还在寄钱,却没有打一通电话。
公公、婆婆整天是以泪洗面,丈夫也是唉声叹气:“变了,真的变了。”
亲友们也都说:“供他考上北大,供他出国留学,结果就供出这么一个白眼狼。”
陈晓慧跟小叔子相处的时间不长,她不相信小叔子会是这样一个人,伴随网络发展,陈晓慧通过网络联系上了王猛大学同学,很快就传来了消息:“王猛啊,他在北京工作,我把地址发给你。”
陈晓慧并没有告诉任何一人,以回娘家探亲为由,前往了北京,一下火车就被繁华的大城市所震撼,在这种红灯酒绿的地方待久了,她或许也不会回老家吧,他根据地址,一路寻了过去。
她越走越觉得不对劲,走进小区,敲响了房门,陈晓慧深吸了一口气,让自己镇定下来,吗,门后传来了一道熟悉的声音:“来了,来了。”
“嘎吱”一声,房门缓缓的打开,当那种熟悉的脸庞映入眼帘,陈晓慧心中一惊,她往屋内扫了一眼,刚到嘴边的话硬生生的憋了回去,浑身不由得一颤,近在咫尺的画面让她愣在了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