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孙兆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孙兆
2月24日,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突出年度性、针对性、实效性。同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稳定“三农”工作部署总体格局基础上,将深化农村改革贯穿全篇,总体框架可概括为“两个持续、四个着力”。
“两个持续”即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必须始终守住守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四个着力”就是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着力推进乡村建设、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
“这些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任务,必须结合实际细化、实化,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坚持久久为功,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从而激发乡村振兴的动力和活力。”韩文秀说。
帮扶政策不会“急刹车”
2024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后续帮扶政策如何向常态化转型,引起了各方关注。
“过渡期结束之后,帮扶政策不会‘急刹车’,而是要分类加以完善,建立健全常态化帮扶的制度机制。”韩文秀表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致贫是“三农”工作的底线任务。
一是提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效能。在监测方面,要加强工作统筹和信息共享,要提高监测效率,同时,还要避免加重基层负担。在帮扶方面,要强化帮扶措施的针对性、实效性,根据困难的类型,分类落实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策,以及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等开发式帮扶措施,确保稳定消除返贫致贫的风险。
二是健全帮扶资产长效管理机制。自脱贫攻坚以来,国家投入形成了较大规模的资产,这也是今后持续开展帮扶的重要依托。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立统一的资产登记管理台账,健全资产形成、确权移交、管护运营、收益分配等全程监管制度,明确“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确保经营性资产保值增效、公益性资产持续发挥作用。
三是研究制定过渡期后帮扶政策体系。“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绝不仅仅是今年的年度性任务,过渡期之后也必须长久、永久地守住守牢。”韩文秀表示,此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
“对于农村低收入人口,重点是统筹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及防止返贫致贫对象的识别监测,强化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开发式帮扶,加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注重激发内生动力,增强‘造血’功能。对于欠发达地区,重点是促进这些地区振兴发展,有针对性地加大政策倾斜的力度,让欠发达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赶上来。”韩文秀说。
“组合拳”促农产品价格企稳回升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综合施策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稳定市场供需,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维护好农民利益。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从生产、消费、贸易等方面,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促进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企稳回升,保护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中央财办副主任、中央农办副主任祝卫东在会上表示,2024年以来,部分农产品价格低迷,有些品种价格跌幅较大,影响农业生产经营效益。针对于此,各地和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产业纾困政策,帮助农民和经营主体渡过难关。从近期市场走势看,主要农产品价格趋稳,市场预期有所好转。
祝卫东进一步指出,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价格方面,落实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在河南、江苏、黑龙江、安徽四省启动稻谷托市收购,加大小麦、玉米收储力度,促进大豆销售和加工转化,稳定市场价格,防止出现卖粮难。在补贴方面,继续稳定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鼓励地方开展粮油种植专项贷款贴息试点。在保险方面,降低产粮大县农业保险县级保费补贴承担比例,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加快从防范自然风险向防范市场风险拓展。
“围绕调动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今年将扩大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实施范围,启动实施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通过‘受益’省份出资、‘贡献’省份获得补偿的方式,拿出更多的‘真金白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支持。”祝卫东说。
二是着力促进产销衔接。打通市场需求“最后一公里”,破除产销堵点卡点,着力“稳预期、稳价格、稳市场”。
三是强化贸易与生产协调。我国是全球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农产品进口是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弥补供需缺口、平衡贸易关系的重要途径。但需要把握好进口的节奏和力度,避免冲击国内产业发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完善农产品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综合施策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稳定市场供需,防止谷贱伤农、肉贱伤农,维护好农民利益。
总 监 制丨王 辉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陈姝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