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已经没有人会怀疑,在现代和未来的一个时期内,远洋作战型神盾舰的一大发展趋势就是舰体大型化。唯有身为平台的舰体足够大,才能实现较为充裕的舰外和舰内空间,进而容纳更多所需的配套设备、武器弹药和燃料等。目前看来,055型万吨大驱乃是集国内造舰业精华于一身的高端产物,但其仍只能代表2010年代的国内造舰业最高水平。
排水量超万吨级的055型驱逐舰
得益于近年来国内在船电系统、舰载武器系统和舰用动力系统等领域的持续进步,相信在下一个五年规划,即“十五五”期间,一批全新型号国产舰艇将有望诞生,且不排除其中有比055型万吨大驱更大的新型神盾驱逐舰、甚至是神盾巡洋舰。于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就来了:倘若下一代国产神盾驱逐舰或巡洋舰的体量进一步放大,如来到1.6万吨~2万吨,那其动力形式会是怎样的呢?是仍采用传统的蒸汽轮机和燃气轮机?还是全电推进系统?抑或是很多人所推崇的核动力系统呢?
国产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型核潜艇
好吧,在这里我们不妨简单讨论一下核动力系统的可能性。截至目前,在各类国产军用舰艇中,有且只有用于水下作战的核潜艇采用了核动力系统,国内尚无哪怕1艘核动力水面舰艇,这与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均有着较长的使用核动力水面舰艇的历史和经验,有着极其明显的差别。究其原因,与一些人猜测的“国产舰用核动力系统性能不佳”不同,更深层的因素在于过去几十年间的中国海军发展和作战学说,使得我们没有较大的发展核动力水面舰艇的需求
中国海军走向远海大洋
长期以来,中国海军都没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蓝水海军”。直到21世纪第一个十年之前,我们的海军主要活动范围和潜在预设战场,基本都在“第一岛链”之内,常规动力即可较好地满足舰艇活动和机动作战所需,故无需打造成本高昂的核动力水面舰艇。但如今,随着人民海军向着“打造一支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蓝水海军”这一目标发起冲击,活动范围和潜在预设战场均更加深入远海大洋,再加上主战舰艇的体量逐步放大,核动力系统上舰的可能性是否会随之增加呢?
冷战期间的美军“弗吉尼亚”级核动力巡洋舰
从技术角度来说,如果想让诸如下一代国产万吨级神盾舰等主战舰艇采用核动力技术,那需要先满足一个前提条件,即舰用核动力装置的小型化和紧凑化。以美国海军在冷战时期发展过的几型核动力水面舰艇来看,8000吨~17000吨级的各型核动力巡洋舰,基本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困扰,那就是核反应堆及其配套装置占用的舰内空间和重量都很大。
冷战期间的美军“加利福尼亚”级核动力巡洋舰
受此影响,为了不对舰体带来过大的负担和保证结构安全,这些核动力巡洋舰所付出的代价就是武器装备搭载能力不够强,海上综合火力较弱。不仅如此,由于核反应堆舱的尺寸较大,以及为防止核辐射泄漏而设置的厚重的反应堆舱舱壁,导致舰内其他可用空间遭到压缩,最直接的麻烦就是舰员生活区出现了铺位不足等问题。
人类首艘核动力航母“企业”号
而与常规动力舰艇不同,核动力舰艇偏偏又需要更多的舰员来运转和维护动力系统,这就进一步放大了舰员生活区不够大、尤其是铺位不足的麻烦。因此,在战后的美国海军各型号水面舰艇中,当年的那几型核动力巡洋舰的居住条件和人机工程学水平,均获得了较低的评价。唯有吨位和舰体尺寸都很大的核动力“超级航母”,才较好地满足了核反应堆及其配套装置对军舰吨位和舰内空间的占用,且并未让舰员的日常生活受到什么影响。
小型核反应堆
当然,冷战时期是冷战时期,距今已有几十年之久。当年困扰美国海军发展核动力水面舰艇的问题,不一定无法在今天被解决。倘若国内能在高丰度大功率舰用核反应堆方面,实现水平足够高的尺寸小型化效果,那其对舰内空间和舰体吨位的占用程度,很有可能就和常规动力系统差不多,进而可让舰艇平台有足够多的吨位和空间去搭载武器系统等,以及不对舰员生活条件带来负面影响
下一代国产神盾舰预想图
当然,是否要打造核动力水面舰艇,还涉及到其他很多因素,如设计建造成本和维护成本,以及人员培训和核泄漏预防等,这些都需要纳入考虑。但还是那句话,仅从技术角度出发来想,如果国内能推出一款足够小巧、但输出功率又足够高的高丰度舰用核反应堆,那055型舰之后的吨位更大的国产神盾舰,或真有望迎来“核能时代”,这一点还是值得我们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