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特朗普重返白宫仅仅三天,沙特王储萨勒曼就送上了一份分量十足的“见面礼”:承诺斥资600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这笔惊人的数字甚至超过了沙特年度GDP的一半。
而就在同一天,沙特工业大臣古拉耶夫在瑞士达沃斯论坛上,也向中国抛出友好信号,不仅表态欢迎中国企业入驻,还承诺要将沙特打造成中国产品的出口枢纽。
这背后隐藏的玄机深不可测,沙特为何突然掏出这么多钱?
特朗普的胜利还是沙特的算盘?
6000亿美元,这个数字让世界震惊了。沙特王储萨勒曼在和特朗普通话时,抛出这个承诺,显得颇为慷慨。不过细想想,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特朗普在就职演讲时就放出话来,说他可能会把沙特作为上任后的首个出访国家。
但条件也摆得很明白:“上次我去沙特是因为他们答应买4500亿美元的美国货,这次要考虑通货膨胀,得涨价到5000亿。”这番话听着像谈生意,可背后牵动的是整个中东的局势。
萨勒曼这次直接把数字加到6000亿,比特朗普要价还高出1000亿。这看似大方,实则精明。沙特这些年在美国可没少花钱,光是体育产业就投了不少。NBA、高尔夫、足球,沙特的主权财富基金早就在美国体育圈子里玩得风生水起。军火采购就更不用说,过去五年沙特买的武器,75%都来自美国。
可这6000亿打算怎么花?沙特到现在还没说清楚。从美国这边的反应看,连白宫都没发声明,这事应该还在谈判中。
美国股市倒是对这消息反应不小,尤其看好特朗普承诺的那个“星际之门”项目。这个号称5000亿美元的AI基建计划,打着OpenAI、软银和甲骨文的招牌,连马斯克都看不下去了,直言这些人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
沙特这会儿正在为自己的“2030愿景”大把花钱,国内还出现了财政赤字。国际油价才80美元一桶,比沙特平衡预算需要的价格低了10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沙特怎么可能随随便便就掏出6000亿?
关键在于,特朗普一掌权就抛出两记重拳:一是施压沙特压低油价,二是力促沙特与以色列走向和解。这两步棋都直击沙特要害。特别是在去年10月巴以战火重燃后,沙特不得不按下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进程的暂停键。
而油价,那可是沙特的命脉。特朗普在达沃斯论坛上还放狠话,说降低油价能迫使俄罗斯结束冲突,这话说得漂亮,可沙特的利益谁来保障?
再看沙特和美国的贸易数据:去年沙特向美国出口160亿美元,进口138亿美元。这点数字和6000亿比起来,简直就是九牛一毛。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沙特这是在用钱买影响力。而且萨勒曼还说了,如果美国能创造更多机会,投资可以继续加码。这话里的弹性空间可不小。
美国新任国务卿卢比奥和萨勒曼通话时,特意强调了伊朗及其代理人构成的威胁。这就说到点子上了,伊朗是沙特在中东的老对手,两国前不久刚实现关系正常化。这时候沙特向美国示好,既是在向伊朗释放信号,也是在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外交空间。
投资能不能落地另说,沙特这招棋下得漂亮。既给了特朗普一个体面的“见面礼”,又没把自己完全绑在美国战车上。毕竟在这个风云变幻的世界里,押宝单一大国可不是明智之举。
沙特的平衡艺术:左手美国右手中国
而向美国承诺6000亿投资的同一天,沙特工业大臣古拉耶夫,在达沃斯论坛上对中国打出了一张相当诱人的牌:欢迎中国企业来沙特投资,还要把沙特打造成中国产品的出口中心。这两手牌看似矛盾,实则暗藏玄机。
去年9月,他率团访问了广州和香港,这两座现代化大都市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沙特现在正要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实现经济多元化。可工业化这个坎不那么好过,光有钱还不够,关键是要有技术和经验。
看看沙特选定的重点合作领域就明白了:新能源、人工智能、化工、汽车制造,这不正是中国的强项?古拉耶夫特别提到了汽车产业,说不反对中国品牌进入沙特市场,但希望在当地生产。而且沙特电动车市场前三名还没有一家中国企业,这不就是在给中国车企画饼?
不过沙特的胃口可不止于此。机械设备、炼油和冶炼、制药、医疗设备、卫星制造,古拉耶夫列出了整整12个对华合作领域。这野心不可谓不大。沙特的想法很清楚:不能光买中国的货,要把中国的产业链也搬过来。
这背后有个大背景:美国正在加紧围堵中国-东盟供应链。沙特看准了这个机会,想把自己打造成中国制造的新出口基地。地理位置就是个大优势,向西可以辐射欧洲,向东连接亚洲,向南进入非洲。再加上沙特的资金实力和能源优势,这张牌确实有点分量。
中沙贸易数据也支持这个判断。去年双边贸易额突破1075亿美元,沙特是中国第二大原油进口来源国,仅去年就向中国出口了8600万吨原油。而中国向沙特出口的则是大量消费品和工业产品。这种互补性难能可贵,古拉耶夫说要把双方关系从单纯的买卖变成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显然是看到了更大的空间。
拿“一带一路”来说,沙特的地理位置实在太重要了。2022年12月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上,双方签署了“一带一路”倡议与沙特“2030愿景”的对接方案。人民币结算也被提上了日程,这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意义重大。
当然,沙特这么做也是为了自己,搞发展可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尤其是在特朗普即将重返白宫的当下。
古拉耶夫说“不要错过”进入中东最大经济体的机会,这话听着像是对中国说的,其实也是在给美国听。沙特正在玩一场高难度的平衡外交。
问题在于,沙特能在中美之间维持这种平衡多久?特朗普上台后的贸易政策走向如何?中国企业去沙特投资会不会面临美国的制裁?
沙特的橄榄枝该不该接?
对中国而言,沙特抛来的这根橄榄枝既诱人又需谨慎对待。该如何接这个球,需要智慧和勇气。
从基础条件来看,中沙合作的底子很厚。沙特不仅是中国第二大原油进口来源国,也是“一带一路”在中东地区的重要支点。双方的贸易结构高度互补:中国需要沙特的能源,沙特需要中国的工业品。这种互补性在全球贸易格局中并不多见。
沙特开出的条件也很诱人。12个重点合作领域,几乎涵盖了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产业。汽车制造就是个典型例子。
沙特不要求中国品牌多么响亮,只要求在当地建厂生产。这对已经在全球寻找新市场的中国车企来说,无疑是个难得的机会。
新能源产业的机会也很大。沙特虽然是石油大国,但也在积极布局新能源。他们有充足的资金、广袤的土地,还有得天独厚的太阳能资源。中国在光伏、风电领域的技术优势,正好可以和沙特的资源优势形成互补。
制造业合作的空间就更大了。沙特正在打造新的工业城,需要引进各类制造业生产线。从机械设备到医疗器械,从化工产品到卫星制造,几乎所有制造业领域都有机会。而且沙特提供的不仅是市场,还包括便利的物流条件和稳定的能源供应。
但机遇背后也有不少挑战。特朗普回到白宫后的贸易政策走向是个大问号。他已经放话要对不在美国生产的企业征收重税。如果中国企业在沙特建厂,产品出口会不会成为美国征收关税的目标?这需要仔细权衡。
地缘政治风险也不容忽视。中东局势复杂多变,沙特虽然实力强大,但也面临着地区局势的挑战。伊朗因素、以色列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在沙特的投资环境。中国企业需要做好长期准备,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沙特的法律体系、劳动力市场、文化习俗都和中国有很大差异,投资环境也需要深入了解。一些中国企业可能会遇到水土不服的问题。
而且沙特正在推进本地化战略,这意味着企业必须雇佣一定比例的当地员工,这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不过,这些挑战并非不能克服。关键是要有针对性的策略。比如可以从市场需求最迫切、技术壁垒相对较低的领域开始,循序渐进地扩大投资范围。也可以采取联合投资的方式,和沙特本地企业组成合资公司,降低运营风险。
在全球供应链重组的大背景下,沙特提供的这个机会确实值得重视。它不仅可以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出口基地,还可能成为连接亚欧非三大市场的枢纽。在美国对中国产业链施压的背景下,这种选择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当然,接住这个橄榄枝需要智慧和耐心。既不能因为眼前的挑战而裹足不前,也不能因为诱人的前景而冲动冒进。稳扎稳打,以市场为导向,以合作共赢为原则,才能在这片充满机遇的热土上开创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