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爆发已经三周年,最近的局势正朝着一种此前很少有人意料到的方向发展。用斯洛伐克总理菲佐的话说,“2025年2月的世界已与2024年12月截然不同,欧盟要接受现实。”

如果说在此前的两年多时间里,全球瞩目的焦点在于双方战线的反复拉锯;那在最近几个月,战场上发生的一切似乎都要让位于谈判桌前的风云变幻。随着美国政府的态度戏剧般地180度大转弯,“撇开”盟友与俄罗斯单独接洽和谈,西方盟友的地位很快变得尴尬起来。

身处对抗第一线的乌克兰无疑是这场冲突中受到冲击最大的一方,但欧盟为这场危机付出的经济和安全代价也丝毫不少:长期依赖俄罗斯能源供应的欧盟经历了几个痛苦的冬天,在最高峰时天然气价格甚至比冲突之前上涨不止10倍;欧盟多国自己内部的政治格局也因这场冲突大受影响,极右翼势力在德国、法国、斯洛伐克等国抬头。


▲法国总统马克龙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

纵观整场冲突期间,出力援助并不少的欧洲似乎费力不讨好,在谈判桌前甚至没有太多存在感;展望未来,欧盟阵营内部出现了明显的意见分歧,指望一个团结、坚毅的欧洲脱离美国,独立整顿自己的防务,似乎难以实现。

援乌账本:

谁说欧洲出力少

提起对乌克兰的军事和经济援助,似乎在人们印象中,美国才是头号“金主”。近日,特朗普声称乌克兰需要归还美国5000亿美元的“投资”,更是加强了人们心中“乌克兰全靠美国援助支撑”的印象。


▲美国总统特朗普 图据视觉中国

当地时间2月18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忍不住反击特朗普称,“说到经济和军事援助,我们欧洲是做得最多的,我们未来还将继续坚持。”经济学人智库综合德国基尔智库持续追踪的俄乌冲突数据发布了一份统计表明,冯德莱恩的这番话大体站得住脚。截至2月中旬,尽管美国依然是最大的单一捐助国,但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对乌克兰的援助已经超过美国。

之所以欧洲在俄乌事务中的存在感较弱,一个关键因素是欧盟的援助分为两大类,有的通过欧洲机构层面援助,有的是各成员国政府单独的援助。如果把这些金额合并计算,截至2024财年底,欧盟对乌克兰的援助达到1320亿欧元,美国则为1140亿欧元。综合来看,美国在军事援助上出力较多,但援助金额的累积趋势非常不平稳。在拜登取得国会斗争胜利后,美国对乌援助会在新法案通过后出现大规模集中捐赠,因此更容易被新闻界抓住热点。相比之下,欧盟对乌克兰的援助更加“细水长流”,平稳的资金流入很难成为短期内的舆论焦点。

不过,经济学人智库指出,欧盟主要大国对乌克兰的援助力量有待加强。以各成员国独自援助的数据看,德国为乌克兰提供了大约170亿欧元(包括金融、军事和人道主义援助),排名欧洲第一,英国以130亿欧元紧随其后。不过,英法德三国对乌克兰的单独援助占GDP比例不超过0.2%,“更像是一个养宠物项目,而非真正严肃的政治承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波罗的海三国和北欧国家,丹麦和爱沙尼亚对乌克兰的援助金额都超过了本国GDP的2%。

“断气”之苦:

天然气价格涨10倍以上

除了对乌克兰的直接援助,这场冲突对欧洲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则更加惊人。原本俄罗斯廉价和海量的能源供应是欧洲制造业和居民生活的基础,而在被迫“断气”之后,欧盟国家经历了几个“漫长的冬季”。


▲德国卢布明液化天然气终端 图据视觉中国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一份报告指出,2022年全球电力需求上涨3%,而欧盟的电力需求则“逆势”下降了2%,这种异常情况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电价上涨。2022年5月,当时俄乌冲突的影响尚未完全显现,欧盟市场上每兆瓦时的批发电价约为150欧元,这一价格在几个月内很快涨到400欧元以上。

上涨幅度更为惊人的则是天然气价格,Statia网站的月度数据显示,2022年8月,欧盟市场上每百万英国热量单位(BTU)的天然气价格约为70美元,这是冲突爆发前价格水平的10倍以上。

3年冲突:

牵动欧盟国家内部政局

能源价格飙升很快在欧盟国家造成了严重的通胀危机。高峰时期,英国甚至经历着接近10%的通胀水平。在中下层居民切身感受到生活成本高企的痛苦之后,极右翼政治势力也在欧洲多国兴起。

在法国,玛丽娜·勒庞领导的国民联盟批评马克龙政府的对乌援助和对俄制裁,指责其“牺牲法国人民利益”,这一叙事受到了法国乡村地区选民的热烈追捧。在马克龙领导的执政党惨败欧洲议会选举之后,法国政坛也经历了一段连续更换多位总理的动荡期。尽管国民联盟本身无法染指总理职位,但极右翼势力的搅局使得主流政党想要稳定组阁变成非常困难的事情。


▲玛丽娜·勒庞 图据视觉中国

在冲突爆发之前,德国的天然气进口有55%来源于俄罗斯,“断气”带来的影响除了让德国居民冬天取暖更加困难,也让德国赖以为生的汽车等产业成本大增。德国经济不仅连续陷入衰退,GDP不增反降,通胀率也一度达到8%。德国选择党抓住民众心理,猛烈抨击“红绿灯”执政联盟推行的环保和经济政策,最终导致执政联盟破裂,总理朔尔茨不得不宣布提前大选。

在斯洛伐克,俄乌冲突更是直接改变了国内政局。在2023年9月的选举中,罗伯特·菲佐卷土重来,取代了亲西方的进步斯洛伐克党的执政。菲佐的竞选纲领包括与俄罗斯修复关系、促进和平谈判等。当地媒体民调显示,斯洛伐克国民对乌克兰的支持度(54%)远低于欧盟国家平均水平(75%)。

何去何从:

成员国之间意见分歧

俄乌冲突也暴露了欧盟内部的深层裂痕,成员国之间的意见分歧愈发明显。这种分化不仅体现在对乌克兰的支持力度上,也关乎对俄立场和欧洲是否走向自主。

在欧盟内部,斯洛伐克和匈牙利领导人多次公开批评欧盟的援乌政策。斯洛伐克总理菲佐在上台后明确表示,反对向乌克兰提供更多军事援助,并威胁若乌克兰停止转运俄天然气,将切断对乌电力供应。2月21日,菲佐表示,“过去3年,除了斯洛伐克、匈牙利之外,其他欧盟国家都在支持乌克兰,然而欧盟却对我们的反对声音充耳不闻,试图利用这场战争削弱俄罗斯的战略根本行不通。与俄罗斯进行传统战争无法获胜,但欧盟却不愿正视这个事实。”

匈牙利总理维克托·欧尔班则长期在欧盟内部发声,称欧盟对俄制裁是“自残”,并多次阻挠欧盟对乌援助的决议。2024年,他表示“欧洲正在为美国的地缘政治利益买单”,试图联合其他“和平派”国家挑战欧盟主流立场。


▲英国首相斯塔默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和法国的坚定态度。英国首相斯塔默承诺持续支持乌克兰,甚至表示战后可能派驻维和部队,强调“不能让俄罗斯得逞”。法国总统马克龙则力推欧洲“战略自主”,不仅呼吁加大对乌军事援助(包括提供远程导弹),还呼吁欧盟承担更多的防务责任。他在2024年的一次峰会上警告称,“若欧洲不团结,将被边缘化。”

如今在东欧,波兰等国坚决支持乌克兰,而匈牙利、斯洛伐克则转向俄罗斯。欧盟的传统大国中,德国大选将决定其未来走向,法国总统马克龙虽然力挺乌克兰,但他自身权力受限,已经变成“跛脚鸭总统”。未来,欧盟若无法弥合内部矛盾,可能在全球舞台上失去话语权,甚至面临分裂风险。

红星新闻记者 郑直

编辑 张莉 责编 冯玲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