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被压抑许久的中概股,突然涨得让人不敢相认了。

截至2月21日收盘,阿里巴巴、小米、腾讯、京东、快手、哔哩哔哩在港股市场,年初至今已分别上涨了68.08%、49.86%、23.98%、18.82%、41.23%、26.97%。

这波上涨的诱因,最初是由DeepSeek的技术创新为全行业打开的AI超预期带来。不少海外投资者因此将目光投向了中国资产配置,并引发外资机构不断上调对中概股的评级。

2月5日,德意志银行报告称:DeepSeek的推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斯普特尼克时刻”,中国资产的估值折价将消失。另据媒体报道:过去一个月,A股、港股总市值已经增加了超1.3万亿美元。

2月20日,阿里巴巴一份堪称“业绩炸裂”的财报进一步点燃了市场的情绪。2月21日,阿里巴巴在港股一口气上涨了14.56%,并带动“中概互联网ETF”当日飙升5.54%。

随着磋磨数年,一朝走出阴霾时刻的中国科技巨头们重新跑赢全球指数,中概股或将带起一轮“结构性牛市”的呼声也开始不绝于耳。

那么,这波中国科技资产的修复行情是由哪些事件触发的,这轮上涨行情能走多远,也成了时下最为人热议的话题。



01、中概股的春天来了

从年初开始,不少长期关注中概股的投资者,开始嗅到了春天的味道。

陈波是一位股龄超过10年的老股民,近年中概股持续低迷的走势,已让他对投资国内大厂意兴阑珊。不过,在1月14日前后,他发现热门中概股开始出现“重估牛”的迹象。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当日上涨近3%。京东、哔哩哔哩也上涨了超过5%。

次日,陈波果断加仓了5%的仓位购入阿里巴巴美股,又在次日买入了20万元的阿里巴巴港股。短短一个月时间,陈波持有的阿里股票从最低79.95港元升至138.5港元,收益已接近翻倍。

回头望去,在春节期间爆发、被奉为“国运级创新”的DeepSeek,是率先打破对中国科技资产消极情绪的头号功臣。2月初,德意志银行便在报告中指明:2025年,有望成为中国资产重估的元年。

2月17日,一场由国家在最高层面主导、规格极高的民营企业座谈会,进一步传递了高层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极大关切和支持力度。这股自上而下的信心,也快速传导向了资本市场。

2月18日,央行行长潘功胜表示:中国政府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强化宏观经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再度给市场吃下定心丸。

2月20日晚间,阿里巴巴披露了2025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数据截至2024年12月31日),给中概股复苏又吹响了冲锋号角。



财报数据显示,阿里当季净利润高达464亿,同比暴增333%。阿里云收入同比增长13%,较预期高出3.3%。

更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本季度资本开支环比增长80%至318亿元,远超市场预期。阿里管理层明确表示,未来三年算力基础设施投入,将超过阿里的过去十年总和。

业绩公布后,市场反馈强烈、集体沸腾。当晚,阿里巴巴美股最高上涨超过15%。隔日阿里在港股市场也上涨14.56%,单日成交额高达445亿港元,并带动了整个中概科技板块估值抬升。

2月21日,恒生科技指数单日涨幅高达6.53%。而今年不到两个月内,恒生科技指数已上涨31.14%。与之对比,该指数2024年全年只上涨了18.7%。

具体到成分股,腾讯当日上涨6.2%,小米集团上涨5.2%,美团上涨3.8%;同期公布财报的哔哩哔哩上涨16.5%;宣布将在AI PC端部署DeepSeek的联想集团也上涨了15.5%。

阿里巴巴对AI的坚决布局,还直接拉起了芯片、云计算,以及AI基础设施的行情。2月21日,华虹半导体上涨9.2%,中芯国际上涨7.9%。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亦受益于云计算行情,分别上涨了15.7%和12.8%。

接力港股市场的火爆,2月22日,在美股三大指数集体走低的背景下,中概股热度依旧不减。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收涨1.65%,截至目前已经连涨六周,逼近了2024年10月的高点。

02、海外机构用脚投票

某种程度上,中概股的估值修复也是历史的必然。毕竟在市场回暖前,中概股已经历了长达4年多的深度调整。

回望2020年,中概股的表现一度可与美国科技巨头并驾齐驱。彼时,阿里的市值曾超过亚马逊,腾讯的市值也曾超过Meta。

进入2021年,在互联网监管趋严、美联储加息、地缘政治摩擦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中概股估值出现塌方。作为中概股的估值风向标,阿里市盈率一度被压制到了10倍上下,远低于美国科技股的平均水平。

阿里巴巴的表现,甚至一度让投资教父查理·芒格都难以理解。2021年第一季度,芒格以均价240美元买入16.53万股阿里,此后多次补仓。直到2022年初,阿里股价跌到了73美元低位,芒格以浮亏约45%的代价割肉离场。事后,他直言不讳地指出,“(投资)阿里巴巴是我犯过最大的错误之一”。

媒体统计,2021年,200多家中概股中约80%的公司股价下跌。其中,大跌超过80%的达到40家左右;跌幅超过40%的也有超过150家。其中,拼多多累计下跌69%,阿里巴巴累计下跌51%。

这也导致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科技股的市盈率普遍只有美股科技股的不到一半。



2024年9月24日,随着“一行三会”新闻发布会、高层会议的政策支持,资本市场被注入强心剂,属于中概股的行情也在暗暗开启。2024年10月,中概互联网ETF的涨幅一度达到30%。

进入2025年,形势进一步向好。年初,DeepSeek-R1大模型的开源发布,以低成本且开源的优势,直接进入国际顶尖水平。阿里、腾讯、百度等科技巨头宣布悉数接入DeepSeek,也表明了大厂加大AI投入的决心。

此后,顶流公私募机构以及分析师们纷纷重新审视中国企业的价值。2月5日,德银高调表示:中国股票资产折价将会消失,国际资本对中国科技的认知也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

很快,美银、瑞银、摩根大通相继加入看多阵营。美国银行报告表示:DeepSeek的出现,是中国股市的“阿里IPO时刻”,将长期对中国股市产生结构性积极影响——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美上市。也正是在此前后,中国互联网行业全面走入繁荣,并吸引了全球资本流入中国市场。

近日,摩根士丹利、高盛等国际投行也直接上调了对中国资产的评级。2月17日,高盛在一篇名为《AI改写格局》的报告中表示:高盛将“MSCI中国/沪深300指数”目标点位上调至85点与4700点,意味着未来12个月两大指数存在16%与19%的上涨空间。

2月19日,摩根士丹利也在报告中改变了对中国股市的看空立场,连夜将MSCI中国指数评级从“低配”升至“标配”。其预测,在人工智能的突破推动下,中国股市将迎来更可持续的上涨行情。

03、长线资金还未入场

在多重利好的加持下,压抑过久的中概股已明显回暖,上涨了可观的空间。但需要注意的是,近期中概股过快的爆发速度,也已引发了市场是否过热的争议。

媒体统计,从春节期间DeepSeek引爆AI行情以来,一个多月的时间里,AI软硬件、机器人、云计算等板块平均涨幅已接近50%。

另外,截至2月14日收盘,恒生指数ERP(股权风险溢价)已回落至6.4%。广发证券研报指出,当前的ERP表现暗示市场某些部分出现了过热现象。

大涨之下,“贪婪”或“恐惧”的投资者观点逐步出现分歧。一些态度积极的投资者表示:中概股在全球市场中依然是“白菜价”。

截至2025年2月15日,美国科技“七姐妹”(苹果、英伟达、微软、谷歌、特斯拉、亚马逊、Mate)总市值已突破17万亿美元,相当于标普500总市值的三分之一,并超过了日本、德国、英国和印度股市的市值总和。



相较之下,中国科技“七姐妹”的净资产收益率虽然不相上下,总市值却不足美股“七姐妹”的1/3。瑞银不久前发布报告指出:中国科技股平均14倍的市盈率对比美股25倍,仍存在提升空间。

特别是进入2025年,纳指上涨明显放缓,年内涨幅仅在5%左右。对标美股“七姐妹”,已有华尔街分析师评出了中概股风头更盛的“十姐妹”(阿里巴巴、京东、吉利汽车、比亚迪、小米、腾讯、网易、百度、美团、中芯国际),建议国际机构和对冲基金,用真金白银增持中概股。

高盛在最新研报中指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可能吸引高达2000亿美元的流入资金,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投资者对中国股票的低配局面。

2月以来,跟踪中概互联网股票的KWEB成分股,持续迎来资金流入。数据显示,截至2月20日,合计15.83亿美元净流入该ETF,其规模迅速膨胀至82亿美元,已成为海外最大的中国股票ETF。

中概股回暖,也吸引了对冲基金和游资的积极买入。大卫·泰珀旗下的阿帕卢萨等知名对冲基金在2024年第四季度开始大幅增持中概股,如京东、阿里巴巴、拼多多、百度等,并增持了中国大盘股ETF和海外互联网ETF。

在国内市场,素有“中国巴菲特”之称的段永平也果断出手。2024年第四季度末,段永平通过旗下基金加仓阿里巴巴,持仓比例增加0.13%至3.84亿美元。

但也有相对谨慎的投资者表示,目前推动中概股超预期反弹的最大因素还是DeepSeek等短期利好。而长期的走势向好,还需要业绩层面的逆转。

因此,摩根士丹利在报告中指出,目前中概股回暖主要还是由南向资金、交易型资金推动,长线资金还未入场。这也可能导致短期内,科技股与非科技股的分化将会延续。

据财新统计,春节假期至2月20日, 南向资金的成交额占港股总成交额的比重为41.8%~51.5%,平均录得46.1%,显著高于2024年全年南向资金日均成交额36.6%的比重。

高盛Prime Services数据显示:中国市场吸引了对冲基金和较温和的资金流入,但到今年1月底,其净持仓比例仅为7.1%。另据中金公司研报:交易型外资和被动资金近期明显向港股和美股ADR流入,但外资长线资金反而有流出趋势。

因此,虽然中概股行情短期来看已经“从ICU转入了KTV”,但要实现长期逆转,还需要新技术不断推动业绩的真实向好,才能从估值修复走入价值创造。


作者 |豆蔻

编辑 |李不清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