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助力青海高原雪域冷水正在打破“无海不养鱼”的固有认知。如今,“高原三文鱼”日产已超50吨,并且游向了全球多国。高原峡谷如何孕育出这样的火热产业?

中小企业筑梦三文鱼“鱼仓”


总台记者 崔建军:我此刻正在被誉为“高原奇迹”的青海省龙羊峡水库,这里海拔高达2600米,全年平均水温在12摄氏度,常年不封冻。可谁能想到这片连海都没有的西北高原,竟藏着中国三文鱼产业的“心脏”?更令人震撼的是,曾经人迹罕至的峡谷中,如今聚集着7家中小养殖企业,他们正用“逆天改命”的拼劲,把冰冷湖水搅动成火热产业!


总台记者 崔建军:此刻捕鱼工人们正喊着号子在我身旁的网箱里进行捕捞作业,这些活蹦乱跳的三文鱼每一条大概都有十多斤重,一网差不多有三四千斤。水面上这些大大小小的圆圈,就是当地企业设置的高原冷水鱼的养殖网箱,每年有超过1.5万吨的三文鱼被捕捞上岸,发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在企业看来,青海三文鱼之所以能在全球“比拼”,这份底气来源于当地优质的养殖环境,更来源于先进的养殖和加工技术。


总台记者 崔建军:龙羊峡的养殖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超低密度养殖,平均每一个立方米的水体最多只有一条三文鱼,相当于每条鱼儿都能住上一个超大空间的豪华别墅。捕捞上来的鱼通过企业自主研发的真空吸鱼泵,被缓慢地吸进鱼水分离器,大家可以看到这就好像坐电梯一样,不仅减少鱼儿应激反应,还能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它们的鲜美和品质。

科技赋能提效 助力三文鱼产业“加速度”


总台记者 崔建军:那这些三文鱼要运送到哪里呢?在20公里外的加工厂里,一条鱼从捕捞、回厂清洗,到加工、出厂,全程不到4小时。这些中小企业自主研发的鱼内脏处理线、智能包装机,让效率比传统方式提升1.6倍。特别要提到的是,这些企业今年投入使用了区块链溯源系统,让每条三文鱼带着“电子护照”出海,外国客户扫一扫,就能看到这条鱼吃了多少顿“高原套餐”,游过多少公里冷水域。让从鱼卵到餐桌,全产业链也更加具有可追溯性。

国产三文鱼“出海”畅销12国


总台记者 崔建军:目前,龙羊峡生产的三文鱼在国产三文鱼市场占有率超过50%,还出口到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货值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额的98%,越来越多的国产三文鱼“游”上了海外餐桌。这两年,随着青海省冷水鱼产业专项扶持的双重加持,让中小企业更有底气,更有干劲。

(总台记者 陈钰洁 乔亚美 崔建军 高山 青海台)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