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2月24日报道 美国外交学者网站2月21日刊发香港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黄裕舜的文章,题为《中美两国年轻人能否在湍急的河流上架起桥梁?》,编译如下:
唐纳德·特朗普重返白宫,给重要的中美关系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不过,虽然中美两国政府间的关系不太可能改善,但两国民众的关系依然可以经受未来的风暴。两国年轻人,尤其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依然有可能搭建桥梁,而且必须搭建桥梁。事实上,年轻人已经开始这么做了。
1月中旬,数以百万计的美国TikTok用户涌进中国社交平台小红书。
对于许多来自美国的内容创作者而言,这次“出游”让他们第一次看到中国普通年轻人的生活。这样的邂逅理所当然地促使人们质疑国际媒体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一些可笑描述。
对于希望留在小红书的美国网红来说,学习中文成了必须要做的事情。今年1月,美国语言学习平台“多邻国”的普通话学习者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16%。
这个故事生动表明青年亚文化在澄清中美间误解和推动人性化交往方面的巨大潜力。这跟越来越立足于猜疑和刻薄态度的精英政治话语形成了鲜明对比。去年12月,美国学者迈克尔·塞尔尼和罗里·特鲁克斯发表论文称,他们采访了近500名美国外交政策和国家安全领域的专家,其中约四分之一受访者表示有“职业压力”强迫他们“发出偏向强硬的对华观点”——这就导致了强硬化的群体思维。
然而,一些纳入不同年龄组差异的调查揭示了更加复杂的情况。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30岁以下美国人当中,只有27%的人对中国持非常负面的看法,这项数据在65岁及以上美国人中却达到61%。显而易见,美国年轻人不太可能给中国贴上敌人标签。
年轻人应该如何挺身而出?以下有三点重要建议。
第一,中美两国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可以在促进全球福祉的事业上开展合作。年轻的企业家、研究人员和非营利组织负责人应当进行引导。交流彼此在解决全球卫生与社会经济不公、应对气候变化、管理流行病等方面的最佳经验,有助于解决两国面临的非常突出的问题。
第二,应当侧重于加强非政治化学术和教育交流。中国和美国的机构可以带头接触其他西方国家和全球南方国家的主要学术机构,围绕人工智能安全与治理、核不扩散、气候变化、供应链管理等领域,促进和落实必要的东西方协调对话。
最后,年轻的网红、艺术家、作家和学者应该利用社交平台,以理性、幽默、真诚的方式,反击那些主导当今媒体的论调。无论在TikTok还是X平台,美国人显然都更看重那些更平衡、更真实的涉华讨论。
未来将充满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民间合作——尤其是由更具全球化思维、更少被偏见干扰的中美年轻人引领的合作,应当且必将在处理重要的中美双边关系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编译/刘子彦)
2月12日,美国学生在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体验制作灯笼。(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