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近期日本在涉华问题上频频表现出两面性,一边释放改善中日关系的信号,一边却在强化美日同盟,渲染对华负面认知。这种自相矛盾的背后,是日本认识到国际关系正处于历史转折期,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秩序行将结束,因而出现了两种关于“战略机遇”的观点:一种认为日本应填补美国留下的领导力真空,另一种主张日本融入多极化世界。两种认知的竞争会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反复,中日关系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作者:张云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2025年2月7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就任后首次访美,美日首脑会谈后发表的联合声明在台海、东海、南海等问题上点名批评中国,并称要强化美日同盟的威慑力和对应力。

石破茂执政后,频频对改善中日关系释放善意,多次表示希望尽快访华。2024年11月,新上任不久的石破茂在利马出席APEC会议期间与习近平主席进行了会见,双方再次确认了构建战略互惠关系的政治共识。2024年11月,日本国家安保局长秋叶刚男访华,与王毅主任举行中日高级别政治对话。12月,日本外相岩屋毅访华。站在中国角度来看,日本一方面想要积极改善中日关系,另一方面又在渲染对华负面认知上不遗余力,两者南辕北辙,自相矛盾。

这种两面性和矛盾性实际上在2024年版的日本《外交蓝皮书》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该蓝皮书时隔五年重新提出构建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定位,然而在对华认知和政策定位上延续了之前的表述,将中国定义为“前所未有的最重大战略挑战”。日本前首相岸田文雄2024年4月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曾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也将日本防卫政策的重大转变和中国作为“日本的最重大战略挑战”相联系。这就引发了一个疑问:日本对华政策究竟将走向何处?中日关系改善究竟只是一个“小阳春”,还是具有可持续性?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日本对华政策的两面性和矛盾性,本质上反映了国际关系处于大变局的背景下,日本处于两种战略方向相互竞争的关键节点,是战略认知“漂流”的体现。

一个国家的战略议程主要取决于“战略认知”,而战略认知的核心是观察和分析国际关系的基本认知框架。二战战败后,日本看待国际关系的基本认知框架根本性地受到美日同盟的塑造。追随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美国,加入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成为日本外交的基本选择。冷战结束初期,日本曾经一度出现过走向多边主义战略选择的讨论,但很快便偃旗息鼓。21世纪初期,美国在反恐战争中展现出的强势单边主义进一步强化了日本对于世界走向单极世界的战略认知。甚至有些著名学者认为世界已经处于美帝国的统治下。

这种状况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出现变化。2009年开始执政的奥巴马提出“美国不再做世界警察”,这一言论常被日本看作单极世界走向结束和美国国际领导力衰落的论据。特朗普在第一任期中以“美国优先”为基本理念,在对待盟友、自由贸易等方面展现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了日本的上述认知。2021年,拜登政府执政后,美国从阿富汗仓皇撤退。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美国虽然对俄罗斯发起严厉的经济制裁,但没有赢得全球普遍支持。2023年以色列和哈马斯冲突再起,意味着美国在中东影响力下降。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在日本看来,国际关系正在经历根本性的巨变。日本近年来的外交文件中多次使用“国际关系处于历史性转折期”的说法,并频繁提及“全球南方”的重要性,也说明日本正站在一个关键节点,战后长期主导日本战略认知的“美国单极世界”和“美国中心”思维正开始发生转变。而这个战略认知大转变中的重要焦点就是对华关系。面对历史性变局,日本出现了两种“战略机遇论”。

第一种理论是日本可以填补美国在亚洲地区留下的国际领导力真空。在他们看来,美国虽然将中国定位为“最大的竞争对手”,但美国国内政治分裂,对外干预意愿不足,同时美国在欧洲、中东和亚洲三个主要地区面临可能“三面作战”的巨大战略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以美日同盟为基础,加强和巩固美日韩、美日菲、美日印澳等小多边安保机制建设,可以实现在亚洲海上建构以美日“双轴心”为基盘的安全架构,不仅可以减少日本对美国的不对等感,而且可以增强日本在地区事务中的存在感和领导力。

这种战略逻辑需要以所谓的“中国挑战”甚至“威胁”作为借口来合法化,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日本近年来多次在国内和国际场合渲染对华负面认知。这种思维的短板在于,要将宝贵的资源大规模投入到军事领域,这对于财政上捉襟见肘的日本来说,持续性值得质疑。与此同时,对华强硬对于拓展日本的战略空间只能起反作用。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第二种理论是日本应融入多极化大世界。在他们看来,美国已经不再是一个民主楷模,也不再是一个自由经济领头羊,更不再是一个可靠的“盟主”,这“三个不”的认知背后是对美国的信心和可靠性的怀疑。与此同时,“全球南方”国家的集体性崛起意味着以美国为首的七国集团主导国际秩序的时代正在结束,国际关系正在日益走向多极化。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经济和技术竞争力的下降,以人工智能 (AI) 为例,DeepSeek的出现意味着美国主导的高技术霸权遭到削弱,而且不排除其他国家以不同的方式开发出新的AI技术。这种技术创新的多极化对于日本企业来说也是重新参与高科技产业链重组和建设的重大机遇。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曾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日本列岛改造”计划,石破茂则效仿田中,提出“令和日本列岛改造计划”,着力实现地方振兴和经济发展。要进行国内改革和发展,稳定的国际环境,尤其是周边环境至关重要,其中稳定对华关系更是关键。回想当年,正是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此外,日本想要拓展对外关系和经济合作空间,发展“全球南方”外交也离不开对华关系,因为中国在任何一个“全球南方”架构中都深度参与并且扮演重要角色。

在日本战略认知转型的关键时期,上述两种认知的竞争会不断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出现反复。中日关系的机遇和挑战并存,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日应继续加强包括战略对话在内的各层级沟通,不断寻找建立契合新时代中日关系的认知共同点。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中文版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中文版标题为 "Horns of a dilemma"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栾瑞英

编辑:张钊


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