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称,该国总理奥云额尔登于近日访华,期间中蒙签署了关于跨境铁路建设等多项合作协议。这一消息引发广泛关注,也让人们看到了蒙古国在外交和经济合作策略上的重大转变。

蒙古国地理位置特殊,夹在中俄两大国之间,曾推行“第三邻国”政策,试图借助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力量平衡中俄影响力。前些年,蒙古国不仅与美国达成开放天空合作协议,还将价值1900亿美元的稀土资源开发权拱手让给美国,甚至与法国签署铀矿开采协议,和印度商讨煤炭生意。在那段时间里,蒙古国一门心思和欧美等西方国家合作,却在与中俄的合作上态度消极,连中俄天然气管道“西伯利亚力量2号”项目经过其境内的机会都放弃了。




蒙古国总理奥云额尔登(资料图)

可现实却给了蒙古国沉重一击。特朗普上台后推行“美国优先”政策,对蒙古国的重视程度直线下降,蒙古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也跟着骤减。美国承诺的援助很多时候都成了“空头支票”,所谓的合作也没给蒙古国带来多少实际利益。就拿和印度合作的稀土运输项目来说,因为要绕道俄罗斯,成本高得离谱,根本无法顺利推进。

与此同时,蒙古国经济对中俄的依赖程度却非常高。中俄两国分别是蒙古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和投资国。2021年,中蒙双边贸易额达到94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35.4%,创下历史新高。在蒙古国对华出口的产品里,矿产品尤其是煤炭占了绝对大头。2010年,蒙古国对华煤炭出口量是1600万吨,到了2021年就增长到了3000多万吨,数量几乎翻了一番。2024年,中蒙双边贸易额更是达到190亿美元,蒙古国对华出口144亿美元,占到了蒙古国出口总额的91.3%,煤炭等矿产资源是拉动蒙古国对华出口的主力,出口煤炭数量从2022年的3100万吨增长到2024年的8300万吨。

看到和西方国家合作没什么甜头,而自身经济又离不开中俄,蒙古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当俄罗斯提出经哈萨克斯坦向中国输送天然气的方案后,蒙古国坐不住了。原本“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是计划经过蒙古国的,可由于蒙古国之前在谈判中态度反复,还想借此提高过境费,导致项目搁置。如今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推进新的能源合作项目,每年能向中国输送350亿立方米天然气,蒙古国要是被绕开,不仅拿不到过境费,还会失去一个能带动经济发展的大项目。




煤炭(资料图)

于是,蒙古国总理奥云额尔登多次访华,在2月14日访华期间,中蒙签署了嘎顺苏海图—甘其毛都跨境铁路连接协议,还计划启动“煤炭购销协议”“矿山产能提升”和“铁路建设”三项重大工程。这条跨境铁路全长8081米,采用宽轨1520毫米与准轨1435毫米双轨设计,配套桥梁设施5441米,计划2025年4月开工,预计2026年建成通车。一旦建成,蒙古国预计煤炭出口量能达到每年1.2亿吨,人均GDP有望达到1万美元。

从这次蒙古国的态度转变能看出,在国际合作中,利益才是最关键的因素。蒙古国之前寄希望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想通过“第三邻国”政策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获取更多利益,结果却碰了一鼻子灰。而中俄不仅是蒙古国的邻居,在经济合作上也能给蒙古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就拿基础设施建设来说,中国有技术、有资金,能够帮助蒙古国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这对蒙古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而且,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对蒙古国的煤炭等矿产资源有持续的需求。蒙古国把资源出口到中国,不仅能增加收入,还能稳定经济。再看俄罗斯,在能源领域有着强大的实力,蒙古国成为中俄能源合作的桥梁,也能从中获得不少利益,比如收取过境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蒙古国总理奥云额尔登(资料图)

蒙古国这次重新重视与中俄的合作,也给其他国家提了个醒。在国际关系中,不能只看表面的承诺和所谓的“盟友关系”,更要考虑实际利益和地缘政治的现实情况。像蒙古国这样,之前在外交上摇摆不定,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现在及时调整策略,加强与中俄的合作,才是明智之举。

对于中俄来说,蒙古国的回归是个机会,但也会更加谨慎。毕竟蒙古国之前的政策摇摆影响了它在国际合作中的可信度。中俄在与蒙古国合作时,肯定会对合作的条件和稳定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中蒙俄之间的合作还有很多需要磨合和协商的地方,但只要三方都能从实际利益出发,保持稳定的政策和明确的立场,合作前景还是很广阔的。

蒙古国这次“倒戈”,重新回到与中俄合作的轨道,是其基于现实利益做出的选择。这也让我们看到,在国际舞台上,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希望蒙古国能珍惜这次机会,与中俄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