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赛季首场比赛——“重马”越来越近,却没有一点“状态”,训练欲望也不强,真的不想比赛了啊!
赛前遇到“状态”不佳,不想训练和比赛的现象,相信不少跑友都经历过。那么,大家遇到“状态”不佳时,是如何调整好自己的训练心态呢?还要不要继续参加比赛呢?
练过体育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在运动训练和竞赛中,“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训练质量和比赛成绩。
当然,在较长的马拉松周期训练过程中,即便是顶级专业运动员也不可能一直保持高光的训练状态,特别大众马拉松爱好者,大家都是工作之余,拿出一点时间坚持自己的爱好,在训练环境、后勤保障以及科研条件都没有办法媲美专业运动员时,出现“状态”的波动和起伏非常正常。
因此,理性看待“状态”的起伏,科学调整运动负荷,合理调节身心疲劳,更有利于大家在赛前保持相对系统的训练节奏和竞技状态。那么,没有“状态”时,我们该如何去准备一场比赛?
首先,好的“状态”一定是通过系统训练来实现的,没有系统的周期训练,就不可能有好的运动成绩和状态。因此,坚持科学、系统的训练模式是取得好成绩的根本。通常,在为期六周的训练周期中,练到第三周时,状态开始逐渐进入佳境,到了第五周后,状态又会一点点回落。
其次,“状态”不佳,偶尔的起伏也是正常的训练现象。这里的起伏主要是指“状态”欠佳时,运动员“状态”不好,跑不动,训练欲望和比赛欲望都不强。导致“状态”欠佳的原因,很多时候也和训练方法和训练负荷息息相关的。比如:“负荷练大了”、“状态来早了”、“训练不到位”等,都有可能引起“状态”不佳。
基于以上两个观点的认识,当我们没有“状态”时,要系统分析是“练多了”,还是“练得不够”,如果是前者,适当降低运动负荷,特别是减少大强度训练课,身体会重新恢复。如果是后者,那么即便训练欲望不是很强,也要继续保持系统的、连贯的周期训练节奏,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是可以重新找到最佳“状态”。
训练是为了更好的比赛,没有人希望辛辛苦苦练了一个冬天,一点收获都没有。特别当下中签一场心意的马拉松比赛,非常不容易。
所以,报名了比赛,只要是没有任何伤病和其他身体不适,无论“状态”好不好,还是鼓励大家参加比赛。当然,参加比赛未必就一定要全力去冲击PB,特别是在身体状态和训练不系统的时候,完全可以采取“以赛代练”的体验式比赛方式享受赛道之美。
毕竟大众跑者不是以跑步为生,冲击PB的比赛机会还有很多。在“状态”不好的时候,慢慢跑,或者给身边的朋友和队友做一做“私兔”,也能收获好的比赛体验。同时,也能从不同的视角阅读比赛,享受马拉松的真正乐趣。
当然,如何赛前训练一直比较系统,“状态”也不错,那么也不要轻易放弃冲击好成绩的机会,前提要做好每一个比赛细节。
总之,在马拉松项目较长的周期训练中,大众跑者受运动天赋、工作环境以及训练保障等方面的制约,很多时候在训练和比赛中面对的困难和挑战并不比专业运动员少。
那么,对于我们而言,就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训练情况制定比赛目的和策略:第一我们需要认真对待每一次训练,抓好每一个训练细节,但同时也不要过于较真于每场比赛都要冲击PB。
第二,当遇到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时,人的生理状态和精神状态都比较虚弱,这时候更不能进行大运动负荷训练,需要适当降低运动负荷,缓解身心疲劳。此阶段,跑步的唯一目的是通过跑步来减压,来锻炼身体,追求好成绩已不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