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眼圈、丸子头、标志性的微笑……2月22日,位于青岛市城阳区河套街道的省级非遗刘氏泥塑工作坊里,第五代传承人刘畅正和父亲、叔叔、婶婶们一起制作哪吒泥塑。在两代“守”艺人的共同努力下,百年非遗正积极拥抱当代IP,让传统手工艺品更广泛地走进老百姓的视野。


刘畅

“今年我们推出的哪吒系列泥塑作品,其实是一种致敬。”24岁的刘畅表示,哪吒是今年最火的IP形象,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新而焕发生命力的成功典范。刘畅认为,哪吒的电影形象塑造以及创作团队的精神是所有非遗人学习的榜样,作为家族手艺的第五代传承人,00后的他敏锐地把握住今年的这一大热电影主题IP,和家中“第四代”长辈们共同创作出哪吒泥塑,并在此前的城阳区第三十届民间艺术展演活动中亮相,受到了许多市民的关注与喜爱。


刘畅和婶婶(左一)、叔叔(左二)、父亲(左四)一起创作泥塑。

“刘氏泥塑起源于清代末期,2016年正式申报成为山东省级非遗。”在刘畅的记忆里,从小他的祖父就用小小的泥巴制作出了千变万化的泥塑作品。长大后,刘畅慢慢觉得,家族代代传承的这项技艺更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需要更好地发扬光大。两年前,他正式着手参与泥塑制作,成为了新一代的传承人。“大学期间我学的是管理方面的专业。”刘畅说,刚开始接触家里的非遗项目,觉得自己更应该从事“管理”工作,渐渐看到自己的父亲、叔叔、姑姑等长辈们夜以继日地投身创作,那种坚持与执着的精神感动了他,让他也能沉下心来学习技艺与动手创作。


刘畅在为哪吒泥塑上色。

刘氏泥塑主题丰富,作品形象传神。“进行泥塑时,我们会选用本地的细泥,经过处理后先制作出作品大概的形状,再细致地进行塑形,然后经过风干、上色等一道道工序后,完成最后的创作。”在刘畅的眼里,泥塑创作需要多上手练习,同时要多观察生活。“做到传神逼真,一定要关注细节,经常要对着一块泥巴反复调整。”刘畅指着哪吒泥塑的黑色丸子头介绍说,为了让作品的头发能像电影中那样有光泽感,需要将颜色调稀一些,耐心地反复多次上色,同时要保证作品全身颜色的和谐统一。创作过程中,他还会结合AI等相关应用软件,用数字技术帮助其实现创作意图。


惟妙惟肖的哪吒泥塑

“传承,并不是要把艺术品锁在博物馆里,而是让老祖宗的手艺活在烟火气中。”作为新一代的非遗传承人,刘畅希望通过这次哪吒泥塑尝试,探索将当代IP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作模式,未来再通过精进手艺、开拓思路,让更多的老百姓能够接触到富有时代气息的传统手工艺品。


等待上色的哪吒泥塑。


刘畅在为哪吒泥塑上色。



创作中,刘畅会通过网络及AI软件获取灵感。


刘氏泥塑创作题材丰富。


传统的人物主题泥塑


传统的娃娃主题泥塑


蛇年主题泥塑




原色泥塑体现着泥土本身的色泽质感。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孟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