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位真是像女侠一样,都是大将风范。”

亚洲杯女单决战之夜,许昕对孙颖莎王曼昱的精彩对决给出点评。

然而在王曼昱赢了孙颖莎之后,却有太多人不满意这个结果。



记者委婉问王曼昱,“4:0剃光头,你没注意到吗?”

这意思仿佛就是4:0不给对方面子,想赢的心太迫切。

粉丝更是“不讲武德”,在王曼昱的加油时间大喊另一位球员的名字。



王曼昱夺冠升起中国国旗,这些人还是在大喊“孙颖莎最棒”。

到了王曼昱接受采访时,“孙颖莎你最棒”的声音仍回荡在场馆里。

王曼昱被干扰得无法开口说话,只能聆听一会球迷为孙颖莎加油。



明明赢了,却仿佛像个罪人一样,这合理吗?

事实上类似的事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陈梦、樊振东、梁靖崑、王曼昱都是难兄难弟。



输球被骂,赢球也被骂,这些人打球也太难了!

然而一向低调的王曼昱这次却不打算忍了,直接怼了回去。

对记者,她说“没注意比分,全力以赴才是对她的尊重”。

对粉丝,她道“保护好嗓子吧”。



这意思不言而喻,就算是你喊破喉咙,冠军也是我的。

就连许昕都夸奖王曼昱这场打得几乎是无懈可击,不管是战术还是打法都挑不出毛病。

然而某些粉丝却怒了,给出了一个王曼昱不该赢的理由......



粉丝的偏执支持

“莎莎研究国外打法,她专门研究国内队友,不厚道。”

了解乒乓的都看得出王曼昱这次打法上的调整,甚至有不少人感慨马琳研究打法还是厉害。



这次能赢孙颖莎,除了王曼昱实力过硬,还有打法上的先进。

可这在某些粉丝看来却是“窝里斗”,王曼昱之所以能赢是因为专盯着孙颖莎研究。

而孙颖莎输了是因为她太爱国,专注于研究国外选手,为国争光。

甚至有些粉丝怒骂马琳身为女乒主教练,为什么不指导孙颖莎,反而偏心王曼昱。



不得不承认部分粉丝这样想,真是有点狭隘了。

他们对孙颖莎的个人喜爱凌驾于比赛本身,将其视为“偶像”而非运动员。

在胜负结果已分后仍执着于表达支持,甚至忽略对赛事规则和其他选手的尊重。



有些粉丝认为自己花钱买票了,想喊什么喊什么。

但在别人接受采访时干扰,是不是有点不礼貌呢?

孙颖莎作为世界排名第一的选手,此前多次击败王曼昱,而这次却输了,还是惨败。



粉丝可能对此次失利感到意外或不甘,通过呐喊“孙颖莎最棒”自我安慰。

然而声量抵消不了竞技体育的残酷性,孙颖莎需要的不是喊口号,而是反省。

反省哪里做错了,哪里还需要进步。



粉丝疯狂的加油助威不是帮助她,反而是害了她。

作为长期处于聚光灯下的顶尖选手,孙颖莎背负着“世界第一”的期待。

此次失利后粉丝的过度支持,可能会加剧她的心理负担。



而且这次闹这么大,还可能令她陷入对队友的愧疚和对自身状态的反思中。

因为连续的比赛她的状态本来就不在线,这一折腾更糟糕了。



甚至有人出主意让她退出接下来的赛事,一是避避风头,毕竟粉丝现在太疯狂。

二是她也能休息一下,让身体清醒过来。

三是好好研究一下战术,更新打法。



然而粉丝这时又吆五喝六起来,怒斥“她退出了谁还看比赛”。

作为顶流选手,孙颖莎若退出极有可能导致门票卖不出去,收视率也下降。

或许这也是乒乓商业化背后的弊端之一,如何平衡商业利益和球员身体健康。

这种矛盾暂时难以调节,乒坛至今没了定论。



王曼昱虽对现场混乱感到无奈,但仍选择以幽默化解矛盾,维护团队和谐。

她在赛后以“保护嗓子”回应粉丝,既是对干扰行为的委婉提醒,也展现了高情商的处理方式。

只是这样的情况要是一直发生,球员还能认真比赛吗?难道真的没有解决方法?



引导

饭圈文化入侵体育圈,运动员的竞争关系简化为粉丝对立,严重损害了体育精神中的尊重与公平原则。



要是再不管,早晚会出大事。

虽然此前国乒已经做出调整,例如樊振东呼吁理智追星,孙颖莎王楚钦解散粉丝群等。



但从这次“加油事件”来看,整改力度远远不够。

乒协缺乏对观众行为的细化规范,导致选手被迫在“感谢支持”与“抵制干扰”间平衡。



其实可以借鉴NBA或日本女排的应援模式,划定“静音区”与“助威区”。

或者在关键环节,如发球、暂停等环节控制声量,平衡热情与秩序。



同时选手也可以通过赛前引导,如制定助威口号、赛后访谈呼吁理性支持,将粉丝热情转化为正向助力。

值得一提的是,媒体也应避免渲染选手间的对立,强调团队协作与体育精神,减少饭圈化解读。



结语

粉丝的热爱本应为运动增色,而非制造对立。

无论是王曼昱的“保护嗓子”,还是孙颖莎的隐忍,都体现了运动员对赛场的尊重。

唯有通过规则完善、文化引导与理性支持,才能让呐喊真正成为“穿透赛场的中国好声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