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快评
针对性强、任务明确、路径清晰、保障有力,对“三农”情真意切,作为一个多年的“三农”人,看完今年,感觉很温暖,也很受鼓舞、信心满满。
总的来看,文件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背后是党中央一以贯之对“三农”的重视;“千方百计”,透露出党中央进一步改善农村面貌、增加农民收入的决心。
文件内容可以概括为“两持续、四着力”。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着力推进乡村建设,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
大都听着耳熟,其实一个时期内每年的“三农”工作,主要也就是这几个方面。不过,每个方面每年的工作重点会根据去年以及当前一段时期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这也是我们关注中央一号文件应该关注的重点。主播给大家简单梳理一下。
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方面。去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突破1.4万亿斤,达到一个新高度。受耕地面积限制,通过提高种植面积来增加产量已经很难。针对这种情况,文件提出今年的粮食生产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主要措施是“加大高产高效模式集成推广力度”。去年玉米、牛羊肉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不高,农民利益受损,这次提出“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主要措施之一就是平衡生产与进口。文件还就“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进行了部署,海上牧场、“森林粮库”、生物食品都大有可为。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是基本要求、底线任务,在“返贫”后增加“致贫”两字是根据当前形势提出的新要求。文件提出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不能把目光只放在脱贫地区,要扩大到整个农村地区。
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是今年的新提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根本,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为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就近就地市民化创造条件。措施包括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打造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将联农带农作为政策倾斜的重要依据;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这方面比较有针对性的提法是加强大龄农民工就业扶持,推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和有效运转。
在乡村建设上,规划布局要顺应人口变化趋势,对县、乡、村各自承担的功能要有科学统筹。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上,重点关注“一老一小”,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健全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发展农村婴幼儿照护服务。在农村生态环境上,提出精准划定秸秆焚烧范围,就是什么作物的秸秆,在什么时间段、什么地区不能烧,要依法精准划定。
在乡村治理上,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形式主义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苦不堪言。整治形式主义,可以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在移风易俗上,针对一些村庄在管理此类事务中的乱象,提出“完善约束性规范和倡导性标准”。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是今年“三农”工作的重点之一。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不能强迫农民流转土地;管好用好农村资源资产,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农房、宅基地,不允许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在乡村金融方面,推广畜禽活体、农业设施等抵押融资贷款;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
这些就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新的和重要的提法,基本上都是农民朋友讨论比较多、呼吁比较多的方面,也是我们今后“三农”工作需要重点使劲的地方。以中央一号文件为指引,全国“三农”人团结奋斗、砥砺前行,实干、苦干、巧干,就一定能攻坚克难,迎接我们的一定是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农快评——从三农角度看问题
聚焦“三农”领域大事、要事、急事、难事,权威跟踪“三农”领域热点、焦点、难点、重点话题,独家解析“三农”新闻事件,认真寻找新闻第二落点,用有速度的关注、有高度的站位、有态度的表达、有温度的关爱、有深度的见解回应社会关切。
作者丨中国三农发布评论员 常瑞民
视频剪辑、摄像丨秦鹏
编辑丨乔一茗
主编丨蒋琳
监审丨钟倩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